交易所買賣基金(ETF)「互聯互通」於7月初正式啟動,金發局行政總監區景麟接受本報訪問時期望,ETF佔港股成交比例可望由現時的單位數提高至低雙位數,透過促進ETF交投提升市場流動性,吸引發行商來港發行金融產品之餘,更可帶動香港金融科技的發展。
「若不提高香港ETF的交易量,產品發行商也不會來」,區景麟解釋道,基於上述原因,因而要將市場流動性及交易量提高,「如果流動性提高,(金融產品)發行商自然會前來香港」。他建議,在提升港股市場流動性方面,應該先做好ETF的流動性,再為流動性較低的股票引入莊家制,之後才促進衍生工具的交易,控制相關風險。
ETF交投落後其他金融市場
香港ETF交投佔股市整體成交比例,一直落後於其他主要金融市場。數據顯示,2021年香港ETF每日平均成交為66億元,按年增長34.6%;ETF佔日均港股成交比例為4%,較2020年輕微增加0.2個百分點。至於美國,去年ETF佔其日均股票市場成交多達25%,較香港的4%大幅領先。
今年第一季度,本港ETF的市場規模僅370億美元(約2886億港元),遠低於內地的2180億美元(約1.7萬億港元),更被美國約7.09萬億美元(約55.3萬億港元)大幅拋離。雖然如此,區景麟卻認為,部分在港上市的股份如阿里巴巴(9988)、百度(9888)及京東集團(9618)等股分無法在內地交易,當前內地南下成交量,較北上多出倍數計,相信香港ETF交易具有一定前景。
「貨銀對付」有助減低風險
為促進ETF在港交投,金發局較早前發表報告,建議為港股推出新價位表,還有增加最大差價範圍至24個價位以上、允許莊家與多個結算參與者結算、容許莊家在非自動對盤交易時段進行賣空、以及容許ETF透過「貨銀對付」方式進行結算。區景麟表示,此舉可令正股與ETF在同一時間進行資金轉帳,減低風險。
區景麟認為,如果ETF的流動量提高,不僅可以控制投資風險,亦能降低交易成本;如果ETF交投增加,更可將模型驅動(Model Driven)的投資方式引進至ETF,從而促進金融科技在香港的發展。
冀做香港特色ETF產品
香港交易所買賣基金(ETF)的交投及規模遠遜美國,金發局行政總監區景麟認為,香港ETF市場的闊度,的確未必能夠做到美國般廣闊,但仍可做具香港特色的ETF產品,務求做到「貴精不貴多」。
近年,港交所(388)致力藉引入「同股不同權」(WVR)促進科網企業來港上市,同時修訂《上市條例》為香港資本市場引入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區景麟看好,未來與生物科技及硬科技(HardTech)相關的ETF,也可以在香港成功發展。
ETF產品可引入主題式投資
主題式投資(Thematic Investing)近年開始冒起,區景麟表示,香港可從事主題式及以行業為主的ETF產品。他以非同質化代幣(NFT)的例子說明:「若市場對NFT感興趣,香港就可從事該類投資產品的ETF,這對投資者來說是較好的選擇。」(記者 鄺偉軒)
頂圖:區景麟建議做好ETF的流動性。記者 馮瀚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