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炳逢:人才大融合促進組就施政報告提出10點建議-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闻 > 香港

黃炳逢:人才大融合促進組就施政報告提出10點建議

2022-10-06
来源:香港商報網

 由一班選委、立法會議員和社會人士組成的「香港人才大融合促進組」繼日前發表《香港人才大融合倡議書》之後,也就施政報告作出具體建議,給特首、司局長及社會各界參考。身兼內地港人團體選委的促進組總召集人黃炳逢表示,就施政報告提出了10點關於人才政策及人大融合的建議,包括:

 1.去掉舊的人才「在地觀念」,實施大灣區「人才通」機制,容許某些人才在大灣區城市「雙落地」,享受優惠政策。要研究清楚香港吸引和挽留人才的缺點和亮點,不去簡單模仿內地或其他國家的政策措施,運用好一國兩制的優勢, 特別是體制上的差異。 根據「人才通」的機制,設計使用與大灣區城市對接的「大灣區人才通」新證件,根據共同認可的人才範圍、標準、落地條件、待遇、各自的人才需要,容許持有」大灣區人才通行證」的人才跨境流動,採取「雙落地」政策,使他們成為大灣區共享人才,建立大灣區一體化的資源整合模型,讓共享人才為包括香港的大灣區服務,達到協同及乘數效應;「人才通行證」可以發展為大灣區城市的過境證件,持有人享受稅務優惠待遇,不用退稅就可直接以最低稅率在當地交稅。在「人才通」的機制下,讓被香港認可的人才可以在跨灣區城市活動及工作時,照樣計算他們在港的逗留時間,增加他們成為香港人才的積極性。同時與大灣區城市商討,建立「雙城身份」,讓此等人才同時享受雙城的優惠待遇,跨灣區在安排上的各種難題必須中央協調,相關城市認真協商;

 2.更新勞動力理念和定義,建立更反映人才結構的信息庫, 更新各類工作、行業、工種及與之相關的執業條件、定義及範疇,作為制定人才政策時考慮的關鍵數據。要就勞動力行業分布、結構等建立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模型,及時掌握推算勞動力的變化,建立新的勞動力階梯模型;

 3. 根據倡議書的「香港大團隊」精神,鼓勵不同來源地的人才形成創新組合,特別是本地人才與外地人才如果組成團隊,可以享受特定待遇,把輸入外勞的要求、規範、本地勞工與輸入勞工的配對比例制度,昇華到人才合作模式的層面上,發揮各地人才互相帶動的特殊作用。

 4. 為香港基層科研人員提供額外科研基金,成立由科技界主導、政府協助的專項科技基金,專門支持與大灣區、一帶一路國家相關的科研項目,只是給基層科研人員為主的小型團隊,特別是大膽支持具有顛覆性、超前眼界及針對一帶一路國家市場的項目;

 5. 與大灣區城市着手建立跨灣區的科研人才庫。在北部都會區的建設上,政府應以科創產業為導向,設立由多重持份者共同參與的新型機構,舉全社會之力建設新的科技園區。

 6. 容許內地在香港成立窗口公司的企業享受特定的稅務優惠、內地人才落地或退稅安排,此等安排必須要求他們為香港帶來本地就業、本地人才發展、初創企業孵化、高端技術引入等等貢獻,作為多贏合作的基礎;

 7. 鼓勵更多香港企業與灣區城市及帶路國家企業在香港進行整合,特別是吸引與「十四五」規劃中香港定位相關的大中小企業,若果內地企業落地能吸引帶路國家的夥伴和人才來香港,與本地企業和人才合成企業或團隊,可以提供經營和財稅便利,鼓勵多元化的企業和人才融合;

 8. 開放更多大學科研學位給內地及一帶一路國家學生,特別是大灣區城市和數理化水平比較高的內地生。除了資助大學擴大招收更多外地本科學生,以不同學費模式來平衡財政負擔及本地人才培養,不使用公帑的私立大學更應被容許招收更多內地及外國學生。鼓勵開辦針對帶路國家的國際學校,吸引科研人才子弟到香港接受教育,強化香港建立一帶一路國家與大灣區對接的科創人脈關係;

 9. 設立採購本地科研產品的最低要求,在政府的採購計劃上附加條件,讓本地科研機構更多出路,中小企或初創企業才能培訓本身人才,製造更大的人才發展空間。

 10.建立新的STEAM教育體系,在中小學開展正規的STEAM教育課程,納入升學階梯和考試制度當中,讓STEAM 教育真正幫助建立校園科創的基礎,為此必須建立跨部門工作組,協調相關的政策和資源。

 黃炳逢強調,香港作為一個整體,人才政策和人才大融合的過程不可能通過各政府部門單打獨鬥來推行,必須全盤考慮,在特首的領導下跨部門協作,才能產生最大的成效。市民不會仔細理會政府部門的職能分工,只會看重施政結果,真正考驗新一屆特區政府的智慧、決心和毅力。除了政府,社會各界的力量也必須配合和支持。希望倡議書中提到的「香港大團隊」精神能夠得到體現。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