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地名故事|南澳:山海相伴「生態特區」-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港深合作 > 港深合作

港深地名故事|南澳:山海相伴「生態特區」

2022-10-07
来源:香港商報網

 作者:吳啟鵬,文史學者、大鵬新區幹部

 南澳,地處大鵬半島最南端,這裏海水清澈透明,沿岸山海相伴,奇峰異石林立,擁有豐富的山海生態資源;這裏森林覆蓋率超過80%、野生植物種類占深圳的70%;這裏不僅是深圳的「生態特區」,更是粵港澳大灣區名副其實的生態「後花園」。

 人們慕南澳「風光無限」之美名而來,然而何為「南」?何又為「澳」?能說清楚來龍去脈者,卻不甚多。

 根據1997年版《寶安縣誌》的釋義:「因西部海澳海水藍綠,初稱『藍澳』,後以地理位置易名。從大鵬分支後,沿稱『南澳』。」本土居民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南澳的地名來源於今南澳灣海濱,原是一個自然實體地名。南澳的地形是可以停船的港灣,即「澳」,又位於當時本地人口較多的地域中心大鵬所城和王母墟之南,故名「南澳」。還有一種說法可供資證:南澳海灣後面,南澳河兩側有幾百畝水田,當年地主都是鵬城或水貝的大鵬人,相對於他們的居住位置,這裏是南面,於是,他們就將這裏叫作「南澳」。

 繁華口岸 商業重鎮

 南澳片區以山地居多,不宜農耕,歷來人煙稀少,古時屬邊遠荒僻之地,官府治理甚少觸及。直到明朝,特別是大鵬所城在碧州設立軍屯後,人煙才開始聚攏,以大鵬所城為中心逐漸向今日大鵬的其他區域以及南澳半島擴展,始有村落。

 據傳,清嘉慶年間有一家人從惠陽來南澳定居,這是南澳形成村落之初始,在清嘉慶版《新安縣誌》中已有記載,而後陸續有人家遷來,逐漸形成村落,至清末民初,逐漸發展為集鎮。香港開埠後,大鵬半島沿岸可做港灣的地方,均成為香港與內地之間人員和商品流動的商埠碼頭,南澳開始興旺起來,在沙灘邊形成了墟市,直至在這沙灘墟市之上的岸上,形成了街市,即今南澳老街,成為沒有休墟日的日日墟,並且一直延續到改革開放後的南澳建鎮。

 1901年,清政府在南澳設立關廠,是隸屬於九龍關的緝私和稅收卡點,這也說明,當時流經該口岸的貨物和客流已經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作為香港和內地的客貨口岸,南澳港每天都要吞吐上百艘貨船,並每天有一到兩班往來香港的客輪。港口的客貨運輸行業給本地村民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本地村民可從事裝卸和搬運貨物的工作,也可以向往來客商售賣餐飲和土特產。在口岸客貨運輸行業和漁港的帶動下,南澳發展成為一個繁華商業集鎮。在沙灘墟市邊的南澳街,即現在的乾貨街以南,形成了一條近800米長的繁華商業街,商舖、銀行、茶樓、酒館、典當、煙館和手工作坊等一應俱全。

 南澳灣位於東部大鵬半島南端,北鄰海濱南路,南靠大鵬灣,與香港平洲島僅隔1.5公里,因其地形呈月牙形,又被稱為「月亮灣」,是南澳人盡皆知、頗負盛名的風情漁港,也是南澳遠近聞名的地標。這裏是天然的避風塘和國家級漁港,港灣里停泊着各種漁船、快艇,點點漁排,井然有序,成為今日南澳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最美的南澳灣是在黃昏,斜陽西下,金黃的輪廓映射出金黃的光芒,天與海的光暈連成一線,絕美的夕陽海景,令人沉醉!

 在月亮灣,每天早晨都有漁民將前一晚捕獲的海鮮送往海鮮市場銷售,遊客可以在海鮮市場裏挑選自己中意的海鮮。位於月亮灣海濱上的海港路,集中了十餘家較大的海鮮酒樓、一處專售生猛海鮮的市場,被稱為「南澳海鮮美食一條街」 。「食有鮮,到南澳」, 隨着前來南澳旅遊觀光的人不斷增加,南澳海鮮市場的生意也日益活躍。南澳海味街(也稱鹹魚街),是深圳三大漁港中唯一保留的旅遊購物街,也是珠三角地區和香港的海味乾貨的主要供應地之一,有約500米長的海鮮乾貨街,各類海鮮乾貨、貝殼紀念品等海產品讓人愛不釋手,任君挑選。

 海洋文化 獨具風情

 在南澳的南漁村,有一座天后宮,因其歷史悠久、信眾廣泛而久負盛名。始建於明末清初,供奉天后(媽祖),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幾經興廢,歷盡滄桑,在南澳有着極大的影響力。過去的南澳,有很多半農半漁的村民和海運經營的商人,特別是生活在南澳灣水上的疍家漁民,他們都祈求出海平安、漁獲豐收,拜媽祖成為他們普遍的信仰。於是,天后宮多次重修擴建,在興盛時期,佔地4000多平方米,在清末民初,威靈顯赫、香火鼎盛。20世紀40年代,日軍入侵後天后宮遭受破壞,失去了原貌,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又遭破壞殆盡,原址原貌今已無存。1992年募捐重建,但未能恢復原規模,僅建起一間簡陋的廟宇,供信眾祭拜。2011年前後,本地熱心人士啟動南澳天后宮重建工作,本地信眾和華僑、港澳同胞踴躍捐資,重建工程於2013年初開工,10月底建成開光,建成後的天后宮佔地600多平方米,建築造型精美。天后宮的歷史變遷見證了南漁村的榮辱興衰,見證了南漁人民的日子變得越來越好。

IMG_20221007_114113_副本.jpg

 南澳天后宮(周煒 攝)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在南澳天后宮舉辦媽祖誕慶典,活動持續5至7天。其間,南湖一帶居民及附近的漁民齊聚天后宮,舉行慶祝活動,活動內容包括祭拜儀式、迎神出遊、聚餐等,頗為熱鬧,除了敬拜、吃齋宴等活動外,還有賞戲劇、觀影像等其他文化活動,既是對天后信仰的尊重,又是對海洋歷史文化的傳承,形成了具有南澳特色的新民俗活動。

 每年端午節前夕,南澳都會在月亮灣舉行龍舟賽,據傳已有70多年歷史。每年的活動都吸引了來自深圳、廣州、東莞、惠州等地的選手參與激烈的海上龍舟競渡,也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觀看,龍舟文化已深入當地居民的生活,成為南澳乃至深圳市一個知名的民俗文化品牌。

 南澳有端午節吃海膽粽的風俗,這是疍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地道食材,在沿襲中原飲食習慣基礎上,創造性地製作出具有疍家文化特色的食物。「無錢買雞蛋,餐餐食海膽。 」這句廣為流傳的老話,充分體現了南澳人與海膽的深厚淵源。過去,南澳島交通不便、物資匱乏,而南澳盛產海膽,所以南澳人食用海膽比食用雞蛋更為廣泛和方便,具有普遍性和隨意性。海膽,這個對於當今城市人來講是十分名貴的食材,卻是舊時南澳人眼中比雞蛋還普通的日常食物。

IMG_20221007_114138_副本.jpg

 南澳海膽(溫贏 繪)

 海膽最為肥美的季節是每年農曆二月開始一直到端午前,南澳人獨愛用這個季節鮮甜肥美的海膽包糉子。每到這個時節,村里家家戶戶就忙活開了,先把新鮮的海膽清洗乾淨,然後用南澳傳統手工古法,從鮮活的海膽內把黃燦燦的部分挖取出來,將它同醃製過的五花肉以及蘿蔔絲、花生碎、瑤柱、蝦米等配料與糯米一起,用南澳當地的特有的植物「芒葉」包裹,由於芒葉形狀細長,南澳包裹出的糉子都是長條形的。南澳海膽的口感既有海膽的鮮美,又有糉子的軟糯、芒葉的清香,還有配料的提味,食材之間相得益彰,香氣撲鼻,令人食慾大增,可做主食也可當飯後的茶點。

 南澳海膽的產生、形成和傳承,一直伴隨着南澳的發展,具有鮮明的民間手工技藝特徵、民俗文化特徵及地城特徵。今天的南澳海膽已成為具有南澳特色的美食招牌,名揚四海,甚至有不少海外遊客不遠萬里也要前來品嚐它的美味。

 頂圖:20世紀70年代的南澳月亮灣(周麗明 繪)

1664029260750057.jpg


[责任编辑:杨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