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文
特首李家超剛上任滿一百日,日前在社交網站發表題為「同開新篇一百日」文章,回顧這一百日的工作,明言「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同時堅信解決民生痼疾要抱「持之以恒,必有所成」的信念。他首份《施政報告》將於一個多星期後發表,預告要搶企業、搶人才,及「提速、提效、提量、提質」推動造地建屋。李家超上任以來面對不少困難和挑戰,疫下的復常、各種經濟民生的困局、各種突發事件,以至社會積存多年的深層次矛盾,都需要着力突破。雖然他上任只有短短百日,但施政已經初見成效,在抗疫與復常上取得平衡,政府施政效率有顯著提升,對於民生問題高度重視,在國家主權範疇上堅定不移,這些都令外界耳目一新。
全面復常漸見曙光
在防疫政策方面,李家超強調政府不躺平,已採取了多項措施,讓市民在風險可控下,有最大民生及經濟活動空間。確實,抗疫政策可以說是李家超施政的一大亮點。疫下要在控疫及復常上取得平衡並不容易,李家超上任以來,一方面採取更精準控疫,制定「紅、黃碼」按風險分級管理等,加強對病毒的追蹤,更大力推動疫苗接種,整合香港醫療能力,成功令重症及死亡率大幅降低;另一方面又審時度勢逐步在防疫上鬆綁,讓市民在風險可控下生活逐步復常。
更重要的是,李家超大力重啟香港與國際聯通,這是香港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央也是高度重視。李家超不但果斷將隔離日期減至「0+3」,並且推出了一系列方便入境措施,讓香港重新接軌世界。香港是國際大都會、商貿金融中心,所謂國際大都會,必定是聯通國際、接軌國際,在全球都在採取「零隔離」、「全通關」的情況下,香港不大步推進,等如白白將人才、銀財送予競爭對手。國際競爭從來都是零和博弈,人才錢財去了其他國家或地區,短期內肯定是不會回來,而國際投資者最關心的是香港防疫政策,所以李家超在入境政策上的大手鬆綁,是維護香港國際地位的必要之舉,充分顯示新一屆政府的決心以及在抗疫和復常上的平衡。
香港民意研究最新民調顯示,李家超評分為53.5,支持率淨值有13個百分點,創下2018年8月以來特首民望淨值新高。這個成績得來不易,尤其是考慮到在修例風波之後香港社會撕裂,部分極端支持者對政府的敵視,但李家超依然取得不錯的成績,這說明李家超的施政表現、親民作風得到市民認同。此外,他對於突發事件的應對處理,對於關係民生議題的上心,對於關係國家主權問題的捍衛,這些表現都得到社會認同。
填海拓地利民安居
但也要看到,香港積存多年的深層次問題仍然嚴重,而土地正是香港民生、發展問題的主要症結。李家超提出推動造地建屋「提速、提效、提量、提質」,是抓住核心,但成功關鍵是要大規模、可持續的拓地,從而突破各種經濟民生困局。當中,應該秉持兩大方向:
一是破除發展上的「心魔」。近年香港有一個奇怪現象,就是郊野公園彷彿成為了香港「禁忌」,不單公園不能建屋,甚至邊陲地都不能,甚至連討論都不可。香港土地有四成,即443平方公里被劃作郊野公園,一直未有開發,其中不少屬於生態價值很低的邊陲地帶,沒有什麼保育價值。市民的居住需要竟然不及一些沒有多大作用和價值的邊陲地、濕地保育,實在荒謬之極。另一個「禁忌」就是填海。固然,對於維港等重要地段,在法例保護下當然不能填海,但這不代表全港都不能填海。香港本來就是一個移山填海建成的城市,現在居住問題較以往更嚴峻,不論是開發郊野公園邊陲,發展濕地緩衝區,以至大舉填海都應該是一個選項。
二是善用新界廣大土地。新界有大量棕地和農地,足以滿足政府的拓地需要。規劃署的資料顯示,在1579公頃棕地當中,撇除803公頃及另外位於保育相關地帶的76公頃棕地,餘下約700公頃的棕地零散分布於新界各處,當中至少450公頃被列為具有高或中度可能發展潛力,這些土地可以滿足數十萬市民安居需要。要發展這些土地並不困難,主要是提高賠償以貼近市場價,並且做好業務安置,相信土地持有人會願意配合。只要政府下定決心,大舉收購這些土地,房屋問題根本不難解決。各界期望施政報告能夠在拓地上有更大舉措,讓市民看到安居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