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心聲】「搶人才」維持香港競爭力-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商界心聲】「搶人才」維持香港競爭力

2022-10-10
来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 查毅超

 香港要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除有賴國家作為強大後盾提供支持,本地政策亦須積極配合。香港要完善科研、創新工業和融資三個支柱形成的創科生態圈,推動香港特色的再工業化,人才、科技、資金及市場四個重要元素缺一不可。隨着北部都會區、新田科技城、白石角填海區等項目陸續展開,香港預計未來有較現時多約四倍的創科及工業用地,簡單計算,也需要多四倍人才。現時全球爭奪人才日趨激烈,正如行政長官李家超所言,香港必須把握時機「搶」人才,廣納本港所需的內地、海外各方賢能,補充本地人才短缺;同時也要調整教育策略,將年青一代導向產業。

 填補勞動人口下降空缺

 業界面對人力資源短缺的問題已多時,近年香港勞動人口更持續下降,政府必須更積極引入人才。根據統計處最新數字,香港2022年上半年勞動人口約375萬人,較去年底少約7.38萬人,當中20至24歲跌幅高達23.4%;另一方面,大學聯招申請人數由2013年最高約69000人,連年下降至2022年約39000人,在未來幾年大專畢業生也會不斷減少。由此可見,香港不同界別及產業都將會面對越來越嚴重的人力資源短缺問題,政府必須盡快落實措施,特別是在短期內吸納人才,以解業界燃眉之急,保持發展動能。

 香港鄰近的大灣區城市,以至新加坡等地均求賢若渴,各出奇謀吸納頂級人才及專業人士,例如提供稅務、住房等優惠,簡化移居程序或居留準則,或是針對創新創業發展的企業和人才提供資助。香港必須更主動向內地和海外的在職專業人才招手,並且吸引有潛質的留學生來港讀書就業。政府可考慮放寬本地院校的國際及內地學生名額比例,以吸引更多來自一帶一路及內地、對香港有憧憬的學生來港讀書,並優化「非本地畢業生移民安排簽證」(IANG) 安排,吸納更多畢業生留港。香港不但要「搶」得到人才,更要留得住人才,政府須重點處理外地人在港的生活成本問題,例如預留「人才公寓」,特別是予資歷較淺的年青人才,吸引他們更早來港建立事業。

 調整教育策略助產業導向

 為邁向成為國際創科中心,香港必須具備各類型、上中下游的工業和創科人才。工總去年發布的《香港製造:香港工業啟新章》研究已指出,58%受訪企業在香港遇到難以招聘到合適人才問題,由於香港缺少本地培養的研發人才,企業往往需要從內地或海外招募僱員。除此之外,本地工業相關學科的畢業生供應不足,亦讓香港工業出現專才斷層。如前文所述,香港入讀大專的學生將會越來越少,入讀研究型大學的學生比例持續增加,而有較多工業相關學科的高級文憑及自資學士等非資助學位課程則收生困難,對業界可謂雪上加霜。為培育新一代的工業及創科人才,政府應考慮審視資助學位課程的分布,引入更多應用型學士學位,將學生導向人才短缺的行業並助青年上游。公營機構及專業團體則可為本地學生創造更多接觸新興產業的機會,啟發他們對創科及工業的興趣。工總和香港科技園公司就在8月成功舉辦首屆「工業×創科體驗之旅」,逾30名學生在四天內參觀不同行業的先進工業和創科企業,並得到實地工作機會。我們希望更多機構能加入行列,為學生舉辦這類活動,讓他們接觸不同產業和考慮升學、就業路向。

 長遠而言,香港人力資源問題複雜,政策分散於不同政策局。政府應考慮在更高層次設立跨部門、跨產業、跨領域的統籌,由人力資源推算、教育、輸入外勞、移民政策以至勞工保障等方面培育及吸納各產業人才,提升勞動人口的質和量,增強香港競爭力。

 人才和產業密不可分,必須相輔相成地共同發展。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較早前提及,將在本屆政府上任半年以內推出未來5至10年的創科發展方向和目標。業界對此拭目以待,期望政府將會制定目標清晰的產業政策,加快再工業化,扶持培養本地創科企業,同時積極引進海外有競爭力的企業落戶,建構創科生態圈,吸引優秀人才來港發展,讓香港產業做大做強。

[责任编辑:黄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