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地名故事丨那些「諧音」化的深圳地名-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港深合作 > 港深合作

港深地名故事丨那些「諧音」化的深圳地名

2022-10-10
来源:香港商報網

 地名是人們賦予某一特定空間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實體的專有名稱,也是一種文化資源,是人們為地命名時的着眼點,或者叫命名的因由或理據。

 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從地名中直接了解到當地的地理環境或村落人文。比如灶下,村子應該建在鹽灶附近;比如大涌,村子建在一條大涌的旁邊;比如陳屋,村子應該姓陳的居多。

 在地名的使用中,一些地名會因方言而引起變化。這些變化或者是為了書寫方便,抑或者為了雅化。演化過的地名,往往會「偏離」其原本蘊含的相關信息,因此,在對地名進行釋名時,非常有必要了解地名的本字,否則會鬧出笑話的。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些因方言引起變化的深圳地名。

 

 江、姜(羌)、光

 深圳地貌多山地丘陵,丘陵多則山岡多,故深圳地名多「岡」,不過現多寫作「崗」,比如龍崗、松崗、崗廈、鐵崗、橫崗等。除了「崗」之外,在地名演化的過程中,「岡」也有音變為其他字、如「江」、「羌(姜)、「光」等這些看似與山無關的字,實際上都是由「岡」變來的。

 多山地山岡的深圳.png

 多山地山岡的深圳

 松崗有江邊,東莞則有黃江。在不少地名典籍中,都將「江」解釋為「河流」。《廣東省惠陽地區地名志》是這樣記載黃江鎮的:「相傳於太平天國期間,有幾戶人家在此地河邊定居,因河水黃濁而得名。咸豐年間有集市,稱黃江圩。」而在《深圳村落概覽•寶安區》一書中,則是這樣記載「江邊」地名來源的:「因靠近珠江而取名江邊村」。

 其實,在莞寶一帶,操粵語的本地人,常用「水」「涌」「圳」等詞彙來稱呼河流,如滘水、大涌、深圳等,但不會用「江」「川」等詞彙。黃江、江邊的「江」,實際上是「岡」的意思,「江」系「岡」的方言諧音。

 1927年《東莞縣志》上的黃岡墟.png

 1927年《東莞縣志》上的黃岡墟

 在1927年《東莞縣志》中,載有「黃岡墟」,即黃江墟。而江邊,是因村子建在山岡邊上,故而得名,而不是村子靠近珠江(而且江邊村附近的洋涌河和茅洲河為獨立河流,並非珠江的支流)才叫江邊。觀瀾有崗頭村,亦有稱呼為「江頭」的。

 觀瀾的江頭福田村牌坊.jpg

 觀瀾的江頭福田村牌坊

 與「岡」變「江」類似的,還有「村」變「川」的。寶安的上川和燕川二村,在不少史籍中,是「村」「川」混用的。如康熙《新安縣志》記載「上村」,而嘉慶《新安縣志》記載「上川」。

 康熙《新安縣志》記載的“上村”.png

 康熙《新安縣志》記載的「上村」

 帶「光」字的地名,西麗有上面光(福光)、珠光、茶光、光前、文光,南頭有南光,觀瀾、石岩各自有黎光,這些「光」通通是「岡」的諧音。此外,坂田崗頭在不少老地圖上,被記載為「光頭仔」。

 光明有羌下,龍華有姜頭。《深圳地名志》(1987版)對「羌下」是這樣釋意的:姜(羌)下,因建村時此地長滿山姜,故得名「姜下」。這是望文生義的結果。在繁體字中,「姜」和「薑」實際上為兩字。

 遠眺羌下,便可知曉其地名由來.jpg

 遠眺羌下,便可知曉其地名由來。

 羌下,其實是「岡下」,「羌」是「岡」的諧音。羌下村依山而建,如今村子依然可見原來的地勢地貌。龍華的姜頭,也是「岡頭」。上文總共提到三個崗頭,分別寫作江頭、光頭、姜頭。

 依山而建的羌下舊村.jpg

 依山而建的羌下舊村

 

 丁、登

 墩比岡小,《說文解字》云:「墩,平地有堆。」意思就是小山包。深圳帶 「墩」字的地名有木墩、墩頭等。墩頭,又叫墩頭里、墩溪里,又寫作「丁頭」。在南頭話中,「丁」的發音與「墩」同,而不是廣州音中的「釘」音。

 墩頭村牌坊.png

 墩頭村牌坊

 「墩」除寫作「丁」外,還有寫作「登」字的。福田上步的巴登村,在《新安縣志》中記載為「壆下墩」,後音轉為「巴登」。有人將「巴登」解釋為「巴掌大的地方」,實為附會之說。

 

 黎

 坭,意思與「泥」同,為廣東地名用字。深圳地名中,帶有「坭」字的地名最多的非坭崗莫屬。羅湖、觀瀾、石岩分別都有村名叫坭崗,只不過目前就羅湖的仍寫作坭崗,而其他兩個坭崗現均取諧音寫作「黎光」,後人也賦予了此地名 「黎明曙光」的含義。

 「坭」變「黎」除了坭崗這個例子外,還有坭圍。坭圍,在清朝時便寫作「黎圍」,原村址位於深圳水庫內。修建水庫時,黎圍與波羅山、大徑村部分、大埔、香園仔、草塘圍一同遷出,組成現在的水庫新村。

 

 美

 尾,有下游、下部之意。深圳有沙尾、赤尾、水尾圍、莆尾、圳尾、羊尾等地名。很多情況下,「尾」會被雅化為「美」。「莆尾」,現取方言諧音寫作「報美」,因村子太大,又分為上報美和下報美。土改時,改為東方和西方,後西方又改為紅星。

 1921年《東江水道圖》上的報美.png

 1921年《東江水道圖》上的報美

 圳尾,現寫作「圳美」,因村子建在一條「圳」(新陂頭水)的下游,故稱圳尾。與之相對的,在現新羌社區轄區內,原有圳口村,現更名為北崗。在以前的老地圖中,圳尾也有被記成「鎮美」,故有部分人將其附會為「城鎮美麗」之意,鬧出了不小的笑話。

 羊尾,現寫作「楊美」。關於「楊美」地名有這麼一個來歷,據說,楊美村村民的先祖遷到此地後,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孝順報恩,因羊是吉祥物,鴉反哺孝順,羊跪乳謝恩,故把村莊的名字定位「羊尾」。筆者認為,「羊尾」應該是「洋尾」,「洋」實際上是古越語的一個遺存。「洋」或寫作「垟」,表示山間平地,也表示田間。「洋尾」,即田邊或山間平地的末端。

 

 埔、浦、布

 如果單說「莆」字,可能很多人會聯繫到「莆草」這種水草。深圳有不少帶「莆」字的地名,如草莆、莆隔、莆尾、莆心等,不少書籍解釋這些地名時,都將之與「莆草」相聯繫。其實,「莆」在這些地名的語境裏,指的是平坦的地方或水邊沙洲,因而後來此字又有演變為「埔」(靠山)、浦(靠水),一些又進一步演化為「布」。

 如今,深圳還有布心(寶安、羅湖均有)、黃麻布、黃麻埔、樟樹布、布吉、麻布、沙埔頭、黃埔、草埔、沙浦(在改革開放前也寫作沙埔)、沙浦圍等地名。

 圳深-布吉.jpg

 布吉,原名「莆隔」,後寫作「布隔」。很多人很奇怪,「吉」和「隔」在客家話並不同音,為什麼會從「隔」變成「吉」?原來,1907年修築廣九鐵路在這裏設站,工程人員標註鐵路站名的時候,把客家話「莆隔」聽成了粵語的「布吉」,從此,布吉就徹底取代了「莆隔」。

 

 廈、吓

 下是個方位詞,是深圳地區常見的地名用字,在地名中意思一般為「在……之下」,如嶺下、羌下等。也有用在以地勢、地理位置區分的地名中,如下梅林(相對於上梅林)、下李朗(相對於上李朗)、下沙(相對於上沙)等。

 很多情況下,第一個語境中的「下」會寫作「廈」或「」,如白石廈、崗廈、灣廈、石廈、沙欄、陶(原名「窯」)、山廈等。至於為什麼會有這種演變,有種說法是,舊時田地買賣撰寫契約時,為避免爭議,便寫作廈或吓(繁體字「」和「嚇」是兩字)。也有學者認為,「」為方位詞,意思為「在……之側」。

 

 章、帳、莊

 坪山有洋母帳,觀瀾有章閣,西鄉有莊邊,三個看似無關的地名,實際上都與山有關。帳、章、莊均由「嶂」演變而來。嶂,意思為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洋母帳,原名羊母嶂,村子以山為名,因為讀音相同,現在都叫「洋母帳」。章閣,原名「嶂角」,因村子建在山的一角,故名。

 1866年新安縣全圖上的嶂邊(莊邊).png

 1866年新安縣全圖上的嶂邊(莊邊)

 莊邊,不少人對其釋名均語焉不詳,《深圳村落概覽》一書的記載是「因村民口口相傳叫「莊邊」,於是便流傳下莊邊的村名」,說了等於白說。莊邊其實是「嶂邊」,這個「嶂」,指的是村旁的北灶山(臣田稱飛鵝山,上川稱豬乸嶺),即現在的企龍山。

 

 龍

 深圳帶龍的地名不少見,有龍崗、橫龍崗、正龍、鎮龍、大龍等。關於地名中的「龍」,不少人喜歡賦之關於龍的傳說。

 關於「龍崗」的由來,便有一個流傳甚廣的傳說:相傳在上古時期,有十條龍外出巡遊,其中一條龍見龍崗一帶山巒起伏,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產生了眷戀之心,便下凡定居,便有了「龍崗」。而其餘九條龍則一直遊到香港,那裏便有了「九龍」。

 上:福田圍村風情文化節上的馬草龍村介紹.jpg

 上:福田圍村風情文化節上的馬草龍村介紹

 下:百度地圖上仍使用「馬草壟」地名

 其實,這些地名中的「龍」本字為「壟」,有高丘(山壟),土埂(溝壟)等含義。如今,大多數帶「壟」字的地名都演化為「龍」。香港新界的馬草壟村如今也漸漸寫作馬草龍。

 乾隆《歸善縣志》上的龍岡墟和平(坪)山墟.jpg

 乾隆《歸善縣志》上的龍岡墟和平(坪)山墟

 龍崗地名最早見於乾隆《歸善縣志》(古代,龍崗和九龍分屬於惠州歸善和廣州新安,兩者地名不可能直接有聯繫),其名源於上下淮邊有壟上榕樹頭,後此地聚集成墟,初名壟上墟,後寫作龍岡墟。

 埠/埗

 步

 埠,也寫作「埗」,意思是停船的碼頭或靠近水的地方,後簡寫做「步」。亦有學者認為,「步」乃古百越語的殘留詞彙,而「埠」字是唐宋以後產生的,可以說是「步」的俗字。南宋以後才逐漸被「埠」代替,詞義引申為碼頭商埠。

 在沙井有步涌,在福田則有上步。步涌,位於原茅洲河入海口,古代有步涌碼頭。

 上步地名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上步建村時,鄭氏族人先在山下看了一塊地,風水也還可以,但嫌地勢有些低窪,想再往上一點,又不知道好不好,風水先生上去看了之後連說「上一步更好」,因而得名「上步」。這其實又是對地名由來編造的傳說。

 上步,原為深圳河上的碼頭,舊時深圳河上有上埠和下埠,後來又變成了上步和下步的地名,上世紀80年代的上步區和下步廟更是成為人們經常提及的地名。

 曾經的上步區.jpg

 曾經的上步區

 除了上面提到的地名,深圳還有不少因方言諧音而變化的地名,如九祥嶺(較場嶺)、鶴藪(鶴斗)、公爵藪(孔雀斗、公雀斗)、鰲湖(牛湖)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展開。

 作者:鄭浩勝 深圳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深圳市地名學會會員

   註: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來源香港商報

微信图片_20221010144701.jpg

[责任编辑:赵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