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儲局前主席伯南克等3位經濟學家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表彰對銀行及金融危機研究貢獻-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财经 > 内地

聯儲局前主席伯南克等3位經濟學家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表彰對銀行及金融危機研究貢獻

2022-10-10
来源:香港商報網

 瑞典皇家科學院10日宣布,將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69歲的美國聯儲局前主席伯南克、68歲的芝加哥大學教授戴蒙德及67歲的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迪布維格,以表彰他們在銀行和金融危機研究領域的突出貢獻。3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

 據諾貝爾獎官網介紹,伯南克、戴蒙德和迪布維格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奠定了現代銀行研究的基礎,他們的分析在規範金融市場和應對金融危機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委會主席在頒獎時表示,3位獲獎者的見解提高了我們避免嚴重危機以及防止支付昂貴救助金的能力。

 伯南克針對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進行研究,展示銀行擠提是導致金融危險的決定性因素。戴蒙德及迪布維格,開發多種理論模型,用於解釋銀行存在的原因及脆弱性,凸顯政府的銀行存款擔保,能如何避免金融危機。

 經濟學獎委員會主席埃林森讚揚,3人在1980年代初的研究,令大家深入理解銀行在經濟,尤其是在金融危機期間的作用,有助理解應如何對金融市場進行監管,避免銀行倒閉的重要性,為規範金融市場和應對金融危機奠定基礎。

 戴蒙德在接受電話連線採訪時表示,對獲獎消息出乎意料。談及目前全球金融市場的情況,他說與2008年金融海嘯相比,我們今天的準備當然要好得多。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馬偉指,伯南克等3人獲獎,最主要的現實意義,是在當前全球貨幣緊縮的背景下,外界對可能出現新一輪金融危機的擔憂正在升溫。尤其是在聯儲局加息背景下,全球的流動性收緊,之前在低利率環境下大量增加的信貸,特別是為了疫情所增發的巨額債務,面臨着利率急劇上升的風險,對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形成嚴峻考驗,全球經濟增長的前景進一步惡化。在目前充滿不確定的國際金融環境,今年的諾貝爾獎頒給3人,是對各國政策制定者和金融從業者的提醒,財政和債務擴張是有限度和成本,下一場金融危機隨時都可能捲土重來。

微信图片_20221010181626.jpg

 伯南克深入研究大蕭條

 伯南克1953年生於美國佐治亞州的奧古斯塔,1975年獲得哈佛大學文學學士學位,1979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他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17年,曾擔任經濟學系主任。2002年被布殊任命為聯儲局理事。2005年6月,伯南克擔任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2006年,接替傳奇人物格林斯潘出任了聯儲局主席,直到2014年。卸任後,伯南克進入了著名的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參與經濟研究項目,重點關注經濟復蘇政策。

 在學術研究上,伯南克最大的貢獻有兩個,一是對1929年大蕭條的經濟史研究,二是對金融加速器的理論探討。由於對大蕭條有深入研究,相比於同期的宏觀經濟學家,伯南克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了金融因素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而他的金融加速器理論就是這種關注的體現。所謂金融加速器,就是金融系統對於衝擊的放大和加強作用。在1989年發表的論文《代理成本、淨值與經濟波動》中,伯南克和他的合作者格特勒一起討論了這個問題。

 戴蒙德:為金融中介正名 

 戴蒙德生於1953年。本科期間就讀於布朗大學。1975年,他獲得學士學位,隨後進入耶魯大學學習,並於1976年獲得碩士學位,1977年獲學術學位,1980年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他一直在芝加哥大學從事教學研究工作,目前是該校布斯商學院的莫頓米勒講席講授。

 戴蒙德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金融中介、流動性、金融危機,以及金融管制。在1984年發表的論文《金融中介和代理監督》中,戴蒙德提出了著名的代理監督理論。

 戴蒙德指出,由於信息不對稱的存在,借款人會發生事後的道德風險問題。借款人一旦借到了錢,就可以用它們來為所欲為,並無成本地獲得投資的最終結果,而金融合同對他們的約束能力是很低的。很顯然,這樣就會增大市場上的金融風險。在引入了金融中介之後,金融中介就可以作為存款人和貸款人之間的一個代理人來監督合同的實施狀況。戴蒙德用模型證明了,相比於讓存款人來直接監督借款人,這可以節約巨大的成本。

 迪布維格奠定現代金融學的基礎

 迪布維格是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奧林商學院金融學教授。他在1981年獲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先後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工作。

 迪布維格長期從事金融教學與研究,在銀行理論、資產定價、利率理論、公司治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關於銀行擠兌的開創性研究成為經濟和金融領域被引用最多的文獻之一,對銀行、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和金融學方面的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一些研究成果被認為奠定了現代金融學的基礎。

 1983年,他與戴蒙德合著《銀行擠兌、存款保險與流動性》,當中說明了銀行擠兌的危害。

 圖源:諾貝爾官網

[责任编辑: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