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介嶺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成員、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9月26日至9月27日,由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維護營運的北溪二號和北溪一號天然氣管道先後發生爆炸,爆炸的威力非常大,分別造成2.3和2.1級強度的地震,導致大量天然氣洩漏到附近海域,舉世震驚。
北溪管道為23個歐洲國家提供天然氣,堪稱歐洲能源運輸的大動脈。這次爆炸洩漏事件的發生,使歐洲能源供應短缺問題更為突出,恐進一步推高能源價格,全球消費者將不得不為此買單。
9月30日,在聯合國安理會相關會議上,俄羅斯大使涅邊賈指出:「實施如此複雜和規模的破壞活動超出了普通恐怖分子的能力」,「是對俄聯邦能源基礎設施關鍵部分的蓄意破壞」。他當場質問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華盛頓是否染指其中。
俄羅斯劍指美國,邏輯上似無懈可擊。9月28日,歐洲議會議員、波蘭前外長西科爾斯基在推特平台發布了一張北溪管道爆炸圖片,配文赫然寫着「謝謝你,美國」。西科爾斯基的太太是美國人,他幸災樂禍地表示,「烏克蘭和波羅的海三國耗時20年反對北溪管道項目建設,現在終於看到價值2000億美元的廢鐵葬身海底了」
不止於此,西科爾斯基還轉發了今年2月美國總統拜登接受採訪的視頻。在視頻中拜登警告,如果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北溪二號將不復存在,美國將終結北溪二號。當被問及如何終結時,拜登稱美國自會有辦法。
對此,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表示,西科爾斯基的推特「是一起恐怖襲擊的官方聲明」,俄駐聯合國副代表波利安斯基則指推文「清楚表明誰在支持這種針對民用基礎設施的恐怖主義式襲擊」。俄外情報局局長納雷什金透露,莫斯科掌握的材料表明,西方參與了破壞海底輸氣管道一事。
對俄羅斯的指控,白宮發言人卡琳·讓-皮埃爾忙不迭地澄清稱,拜登當時所說的「終結」手段,指的是會推動德國政府凍結北溪二號項目。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沃森表示,俄羅斯總統普京的說法是為了轉移大眾對其吞併烏克蘭部分地區的注意力。拜登強調,北溪管道系蓄意破壞行為,俄羅斯正在散布虛假信息和謊言,美國將與歐洲盟友合作追查原因。
CNN援引西方情報官員的消息稱,歐洲安全官員在事發海域周邊觀察到俄羅斯海軍支持的艦艇,不清楚是否與「北溪」管道洩漏事件有關,但會將其列入調查目標。英國《衛報》則引述「軍方人士」消息稱,俄羅斯特種部隊可能從一艘偽裝的商船上偷偷布下沉底水雷,然後進行延時引爆,以洗脫嫌疑。
迄今為止,無論是美國、歐盟、北約、烏克蘭,還是俄羅斯,都認為爆炸是人為破壞,但究竟是何人所為,西方國家和俄羅斯各執一詞。北溪二號竣工不久,尚未投入使用,北溪一號營運時間也只有十年出頭,何況管道堅固程度絲毫不亞於潛艇,如北溪二號管道內徑就有48英寸,內層鋼管的厚度達27-41毫米,外層還加了一圈厚度60-110毫米的水泥澆築。
顯而易見,材料老化引發管道洩漏的可能性幾近於零。自然災害造成洩露的可能性同樣微乎其微。瑞典國家地震網絡負責人隆德指出,當時海底沒有發生地震,也沒有出現水下滑坡,「肯定是爆炸」。恐怖組織也不具備實施此類破壞的能力。柏林赫蒂商學院教授利昂·赫斯稱,在70米以下的深海破壞天然氣管道,這只能是國家行為,不可能是恐怖主義行動。
迄今為止,相關調查已經啟動。10月6日,瑞典安全局宣布,已完成對管道洩漏點的現場調查,北溪管道有被炸藥引爆的跡象,對管道造成了嚴重破壞,現場調查及相關證據「加強了蓄意破壞的嫌疑」。據報道,該局已從現場取回了一些材料進行分析。
俄羅斯強調,俄方必須參與檢查事發現場和調查。只有讓俄羅斯參與,調查才是客觀可靠的。這種要求也在情理之中,畢竟北溪管道爆炸給俄歐關係帶來了更大的不確定性。無論如何,事件真相有待進一步調查,不能排除因關鍵證據缺失永遠成謎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美歐以三條輸氣管道在短時間內接連爆炸,不斷放風暗示這次洩露事件是俄羅斯蓄意破壞。德國明鏡周刊近日引述不具名來源稱,CIA在事發前幾周警告過德國海底天然氣管道可能遭攻擊。那麼,美俄之間,誰是幕後黑手的可能性更大呢?
平心而論,輸氣管受損美國很可能漁翁得利,美歐在應對烏克蘭危機問題上也不是鐵板一塊,但對白宮而言,通過協調機制就能解決的問題,似無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出此下策。何況北溪一、二號管道均處在未營運狀態,搞破壞難以對歐洲能源供應產生立竿見影的影響。
事實上,美國一直在尋找增加輸歐天然氣的途徑,對歐液化天然氣供應量已首次超過俄羅斯管道天然氣。如今,歐洲進口的液化天然氣大部分來自美國,拜登政府若借破壞輸氣管道逼迫德國等歐洲國家與俄羅斯背水一戰,不僅將重創跨大西洋聯盟的基石,美國的公信力也會大打折扣。
儘管破壞輸氣管道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相比之下,俄羅斯的嫌疑更大。九月份以來,普京力推徵兵、公投,發出核戰威脅,似有動機、有手段上演一齣「苦肉計」,不惜毀損跨境民用基礎設施警告西方,俄羅斯今天有能力對天然氣管道進行攻擊,明天也一定會有能力攻擊海底電纜,以此加大混合戰力度極限施壓,給歐洲經濟製造更多的混亂,迫使西方國家在烏克蘭問題上有所顧忌。
毋庸諱言,北溪輸氣管道爆炸凸顯了歐洲民用基礎設施的脆弱性。承載着逾95%國際數據傳輸的海底電纜很可能成為另一攻擊目標。近年來,俄羅斯在歐洲-大西洋海底電纜區域活動明顯增加,美歐曾就此發出特別警告。10月4日,挪威媒體報道,從羅弗敦群島亨寧斯韋爾至斯沃爾維爾之間的海底電纜發生斷裂,目前搶修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
這類事件並非首次發生。今年年頭,穿過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巴倫支海和挪威海交匯水域、連接挪威與北極地區衛星地面站的海底電纜被神秘切斷。去年,北極地區LoVe(羅弗敦群島-韋斯特龍群島)海洋觀測站總計2.5英里長的海底電纜同樣被切斷,丟失的大部分電纜在「距離原來位置很遠」的海域被找到。所有這些事故,西方國家均懷疑是俄羅斯所為。
可能受攻擊的何止是海底電纜。去年五月,美國科洛尼爾管道運輸公司遭駭客攻擊暫停運營,造成美國東部多州發生「能源危機」,美國也第一次因網絡攻擊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今年較早時,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及比利時安特衛普的幾處港口遭大規模勒索軟件攻擊,導致石油和成品油運輸被嚴重延誤,當地一度出現燃料緊張局面。
看來,除了輸氣管道外,能源系統受網絡攻擊亦是一大隱憂。此外,還有一些天災人禍也防不勝防。今年6月8日,美國得克薩斯州自由港液化天然氣出口終端發生爆炸和火災,導致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減少近17%,歐洲天然氣價格應聲大漲12%,成為受影響最大的地區。
有分析指,歐洲所謂保護跨境民用基礎設施安全,不僅包括通往歐洲的輸油管道,尤其是9月底新開通的波羅的海管道,還包括對全球供應和價格影響舉足輕重的美國天然氣基礎設施。今年上半年,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國,其中輸往歐盟和英國的最多,佔歐洲液化天然氣總進口量的47%。在俄羅斯天然氣供應受限的背景下,美國液化天然氣基礎設施一旦成為網絡攻擊的犧牲品,後果不堪設想。
北溪管道爆炸案標誌着俄烏衝突已從相對穩定狀態進入了高風險期。不管誰是幕後黑手,任何肆意破壞跨國民用基礎設施的行為都違反國際法,更開了一個極其危險的惡例,很可能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必須展開客觀、公正、專業的調查,並採取強有力的反制措施嚴懲破壞者,以儆效尤。值此地緣戰略安全環境風雨飄搖之際,國際社會尤應共同努力,切實維護好事關人類福祉的跨境民用基礎設施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