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誰失去中國:第二回合-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國際視野】誰失去中國:第二回合

2022-10-12
来源:香港商報

鄭赤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美國駐中國大使館(在重慶)曾派出16名專家到延安去了解中國共產黨。這16名專家就探訪結果寫了一份很長的報告,指出中共其革命是要振興中國,並說毛澤東不信 「革命可以輸出」 ,任何革命不符合國家利益都無法成事。他們的報告還指出戰後中共會擊敗國民黨而取得政權。這樣的報告顯然對國民黨不利,與美國駐華大使的看法相反。這份報告在大使館被攔下來,不往華盛頓上呈。 這16名專家也不是省油的燈,決定自行向國務院上報,大使獲悉後,再行阻止,結果這份報告到不了總統桌上。美對中國的外交政策依然持續支持國民政府,並把中共看成是前蘇聯的代理人,還支持蔣介石向中共展開內戰。哪怕蔣介石全面敗退,國民黨失去南京後,中共仍游說美大使留守南京,藉此為美國承認中共政權提供機會,與其正式建立外交關係,這過程中還請求加拿大大使協助勸說美大使,不果。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布成立,美國也結束其在南京設立的大使館,跟隨蔣介石退到台灣地區。毛澤東也早預見到這結果,因此還特別撰寫一篇文章《別了,司徒雷登》。 

中美關係歷經坎坷

中美在1949 年沒法建交的後果,觸發了長達30年,即由1949年至1979年的對立關係,中間還發生了韓戰與越戰,美國的目的是企圖製造機會讓蔣介石「反攻大陸」,後來尼克遜認識到中共不可能是蘇共的代理人,認識到不可能借越戰打倒中共,因而親自派基辛格密訪北京取得中國的信任。尼克遜同意在北京會見毛澤東,雙方握手言和,先後簽下承認「一個中國」與「台灣是中國主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內的三份協議,並在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從這段歷史過程來看,要不是美大使太主觀,要不是專家客觀判斷所呈送的 「報告」 被擋住,中美三十 年的對抗也許會是另一番光景。不少美國有識之士看 在眼裏,感到非常可惜,因而掀起了一場公開辯論, 主題 為 : 誰失去中國 。 《China White Paper》 (1944-1949)裏記載了1949年前後發生過的歷史事實,書中收集了16名專家的報告與眾多相關的文件。 這本書揭露了誰該負起與華交惡的責任!這次的辯論可說是 「誰失去中國」的第一回合吧! 沒想到,中美由尼克遜打開交惡死結也不過30年, 大約由2009年開始, 「中國威脅論」 在美國國內開始興起,到了奧巴馬上台執政後,由他開始發動企圖圍堵中國的 「第一島鏈」 與 「第二島鏈」 政策,在此同時也開始發展對台的「官式交往」 。奧巴馬下台後, 儘管特朗普不強調奧巴馬的「島鏈政策」 ,但其對台 關係卻進一步上升到 「直接與蔡英文通電話」,美駐台辦事處也由非正式的機構升級到無名有實的「使 館」 地位。同時他也將入口關稅大大提高,主要是要打擊中美貿易。至此階段,中美關係由 「軍事對抗」走向 「經濟對抗」 。現任總統拜登上台後,中美關係進一步惡化,其中兩個大動作為中美對抗上升到隨時有可能開戰的緊張關係,即其公開倡議的 「四國聯盟」,包括日本、澳洲、印度與美國,組成所謂「亞太版北約」,並明言這是太平洋加上印度洋的以 「北大西洋公約」 為模式的「冷戰」機構;其次 是美國對台灣地區的 「官式交往」 也全面展開。佩洛西竄台觸怒了中國,中國為了宣示對台主權不容 侵犯的決心,中國人民解放軍也在台海展開了軍事演習,任何企圖挑釁、分裂 「一個中國 」 原則的行徑終無法得逞。

中美應合作不要對抗 

自奧巴馬開始到拜登,中美關係已惡化到隨時開戰 的境地。與此同時,美國的主和派也開始議論紛紛, 基辛格以年邁之軀,不辭勞苦地在美國內部游說與出訪中國,希望中美關係以和為貴。哈佛大學也有教授著書立說,強調美國無論是軍事或經濟,都不可能像昔日冷戰擊垮蘇聯那樣去戰勝中國,並主張兩大經濟強國只有合作才符合雙方利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在國際場合上強調中國走的是「雙贏」 的外交路線,不是「零和」遊戲,因此建議中美應走合作路線,不走對抗外交。同時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也和美國高層展開對話,指出中國的 「雙贏」外交政策不可能威脅到美國利益,只會盡可能為雙方爭取利益。新加坡的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前院長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也撰文指出:中國與前蘇聯不同,中國走經濟外交,而前蘇聯走軍事外交,美國在軍事上可贏得上風,但對中國的經濟打擊危害美國更甚於中國,因此他結論說美國無可能打贏中國(見其著作 《Has China Won?》)。 

由此可見,美國對華政策已像1949年那樣展開了其第二回合的 「Who Lost China」的辯論,上次「失去中國」已證明對華軍事打壓宣告失敗,今次對華經濟打壓更不可能取勝,因為對兩個經濟大國而言,交惡是雙輸,交好是雙贏!

[责任编辑:罗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