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以香港故宮為中心 構建大灣區文化生活區-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專訪】以香港故宮為中心 構建大灣區文化生活區

2022-10-13
来源:香港商報副刊

 籌備多年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下稱香港故宮)終於在月前開館,這個萬眾期待的博物館在香港回歸25周年開幕,意義非凡。香港故宮館長吳志華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香港與內地擁有一樣的文化底蘊,未來他會運用具香港本地特色的方法運營博物館,更會善用故宮資源讓青少年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增強香港、內地的互動。 

吳志華表示博物館的願景,對外積極拓展中外文化交流,對內更好支持香港特區政府,特別是青少年對於祖國文化認知的教育工作。

 相同的文化底蘊

 香港故宮與傳統故宮的建築風格截然不同,館長吳志華對記者說,他追求的是「不一樣的故宮」,而博物館代表的不僅是香港的新文化地標,亦是整個大灣區文化設施的一部分,吳館長希望提供「生活感」予大灣區觀眾:「香港故宮從高鐵站步行約十分鐘,位置優越,對於博物館未來融入大灣區是很重要的條件。屆時觀眾來港不單是購物、觀賞旅行景點,而是搭乘便利的交通工具,事先於網上購票來博物館走一遭,豐富文化生活,晚上回家還能買菜煮飯。此外,我們計劃構思一系列活動,便利大灣區的家庭觀眾,如父母想於周末或寒暑假帶小朋友參觀,可開展包括工作坊等家庭活動在館內進行。 大灣區觀眾來西九文化區、甚至香港故宮是生活的一部分。不用長途跋涉到北京,就可參觀一間文物水平與北京故宮相若的博物館。」吳志華深信這是讓香港更好地融入大灣區發展的一個方向。

吳志華(右)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不一般的角色定位

 回憶5年前建館之初,吳志華說當時的願景是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希望透過博物館促進世界文明的對話,「適逢一年前,國家在『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也正是當初建館時訂立的初心,促進中外文明的對話也成為博物館的定位。」由於在籌備博物館時,定位於以世界視野展示中華文明的博物館。因此博物館的團隊成員從世界各地聘請,除香港本地人外,還有來自內地、台灣以及歐美等專家,帶出不同的文化視野予觀眾,有效幫助與西方世界級博物館或文化機構進行文化交流的目標,有助香港打造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他透露,未來香港故宮會恒常帶來北京故宮的文物外,亦會與內地其他博物館合作,將不同的文物展覽帶到香港:「明年9月將與四川省文物館合作,舉辦有關三星堆的珍藏展覽,展覽在香港結束後,還計劃將珍藏帶到美國展出。我們要作為一個橋樑或聯繫人,連接中外文化與歷史。」

香港故宮與香港中樂團、香港管弦樂團和香港演藝學院等藝術機構合作,策劃特別表演節目,逢星期日於演講廳或博物館其他空間免費舉行。以新穎的節目方式,介紹故宮。(圖片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提供)

 不雷同的優勢

 開館至今,香港故宮被外界討論得最多的是門票問題及建築風格。開館初期曾出現一票難求情況,然而觀眾去故宮大多會逗留四個小時或以上,因此館方每日設定5000位觀眾入場。吳館長承認,在現有的營運管理上還未能滿足觀眾,這亦是博物館的不足之處:「我們希望提供有質素的學習及參觀體驗予參觀者,並非來到人山人海的展覽現場欣賞展品,這樣對觀展體驗有很大影響。」他不追求入場觀眾人數,反而希望提供切實、舒適又令人享受的文物觀賞旅程。 

 「每間故宮各有優勢,例如北京故宮有紫禁城,建築本身就歷史悠久,但不少觀眾去北京故宮看建築更多於欣賞展品。我們雖沒有歷史建築,卻能讓觀眾聚焦欣賞展品,數個小時的體驗,便能掌握文物的文化內涵,認識歷史上不同朝代的皇帝。」館方重視觀眾的興趣所在、觀展後的反應,策劃展覽或相關活動時會加入香港文化特色,如現正舉辦的展覽「器惟求新——當代設計對話古代工藝」,與本地優秀設計師合作,展示傳統工藝對當代設計理念、文化生活的影響。而展覽「古今無界——故宮文化再詮釋」,邀請6位本地多媒體與跨界藝術家以獨特視角,從香港當下的角度重新詮釋、演繹故宮文化和收藏。吳志華認為香港文化特色中西合璧,以創新特色演繹傳統文化,或許能令觀眾有新體會,而這也是香港故宮區別北京、台北故宮之處。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被不少人評價為最沒有故宮建築風格的故宮。(Janice攝)

北京的故宮博物院身處紫禁城內,建築本身便是文物。(圖片源自新華社)

展場內除將文物放置玻璃展櫃內展示外,還將文物中的細節放大於牆上展示,非常貼心。(圖片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提供)

 不相同的視野

 對於青少年與兒童,吳館長會如何令文物鮮活起來?「年輕人覺得當代藝術更型,當有選擇時,在傳統博物館和當代藝術館兩者中,他們會優先選擇後者,是全世界年輕觀眾的取向。我們吸引年輕一代觀眾從兩方面做起,首先以新方式吸引兒童的興趣,過往會更多關注大學生、中學生,而忽視了幼兒。面對幼兒,如果乾巴巴地介紹乾隆的杯如何精緻,他們不明白,要按照所屬年紀的興趣針對性地吸引他們。」館方計劃將故宮文化化成動漫,免費提供給學校。

 其次,希望令年輕一輩感受到「文化擁有權」。吳館長表示,對於參觀者來說參與感很重要。以往傳統博物館的研習和教育方式是單向性的,包括展示文物、將故事說給觀者聽。香港故宮則計劃用不同方式,比如利用新媒體科技讓人體驗陶瓷製作,又或是親身試驗將古畫三維立體化,利用市面上3D打印機創作,透過參與式經歷加深對歷史文化認識。10月16日至10月30日連續三個星期日,將開設13歲或以上參觀者可參加的宮廷青花陶藝工作坊,工作坊以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品為靈感,跟隨大師學習青花瓷製作的技巧,認識中國陶瓷珍品,並擁有一個由自己親手繪製的迷你珍寶,製成品既具中國傳統藝術氣息,又連接日常生活。10月9日將開設5至12歲兒童參加的「細說故宮趣聞」故事工作坊,小朋友可選擇扮演皇帝的服裝設計師或鐘表師,發揮創意繪畫設計圖,及了解明清年間的紫禁城,體驗居住在內的不同人物的生活,親身探索當中所蘊藏的藝術與文化。工作坊受眾不限大人,部分更適合小朋友與父母一同參與。「未來一年會推出6萬張中小學生免費門票,供學校組織學生參觀。而大學生則有半價和年費300元優惠,同時正在尋找贊助人捐助供青少年使用的年票會員。」他表示博物館鼓勵學生和青年人參與館內的活動,希望培養年輕一代對中國文化藝術和歷史的興趣。

吳志華透露,未來一年會推出約6萬張中小學生免費門票,給予學校組織學生參觀。(圖片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提供)

館方舉辦不少工作坊,供小朋友或親子參與。圖為早前舉辦的「觸得到的文物」工作坊,讓學生透過觸摸文物,更深入了解中國歷史與文化。(圖片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提供)

 吳館長為了解時下觀眾興趣所在,更特別看近年流行的「宮鬥劇」《甄嬛傳》、《延禧攻略》,知道不少人提倡看劇學歷史,從中認識故宮文化。在訪問中他想糾正對歷史的錯誤演繹:「劇集中經常出現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劇情,乾隆似乎每天不用工作,而是周旋於妃嬪之中。其實只要來看過展覽,就會了解這些劇情內容不實。真實的乾隆每天要處理很多事務,政治、經濟、民生等等,甚至對藝術有濃厚的興趣,作詩、藝術研究都有涉獵。」因此館方策展,會格外注意講述的故事是否如實反映優秀的傳統文化,以免誤導參觀者。

 訪問當天,香港故宮開館近兩個月,市民參觀熱情不減,即使是下午時間,仍有不少人排隊入場,吳志華表示,建館之時就已預計會受歡迎,但讓他始料不及的是內地傳媒與觀眾對香港故宮的關注:「中央電視台推出紀錄片《見證香港故宮》,7月1日及2日兩日播放吸引2600 萬人觀看,報道的影響力是之前想像不到的。」如此高的關注度,對他來說是鼓勵,也堅定自己想打造「不一樣的故宮」想法,利用香港獨特的地理、文化背景,同時緊扣國家發展,打造「和而不同」的故宮。 (記者:胡茵、Janice 部分圖片:崔俊良)

吳志華辦公室內掛着饒宗頤的書法作品《和而不同》,是他個人重視的理念。


[责任编辑: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