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坑頭鄧氏保食山頭傳統-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屏山坑頭鄧氏保食山頭傳統

2022-10-20
来源:香港商報

 昔年新界圍村祭祖,不少宗族村落都會「食山頭」,即在拜祭祖先後,將生豬斬件就地烹煮,加入配料後分成一盆盆,讓前來拜祭的族人在祖墳周邊即席分享,現今仍保留此傳統者已寥寥無幾,其中屏山鄧氏仍堅守每年到屯門龍鼓灘及荃灣蓮花山食山頭習俗,鄧氏原來還會到另一位處屯門藍地的墓地食山頭,惟近年已鮮有族人到來就地而食,然而傳統不可丟失,於是將煮好的盆菜讓族人帶走,回家後慢慢品嘗拜過祖先後的豬肉味道。 

 相比到屯門龍鼓灘枝林及荃灣蓮花山山頭祭祖,屯門藍地是最方便,亦是最短時間可到達之地。鄧氏所拜祭的是坑頭村燕翼堂祖先,十六世祖鄧鳴崗元配廖氏、鳴崗長子素其及其妻子鄭氏。50多歲的坑頭村民鄧永權是屏山廿七傳,從小就到藍地祭祖,祭祖日定於每年的農曆九月十八日,今年即是10月13日,這天他因有事情在身,到場拜祭及登記取盆名字便離開,其後找人代領。

a454ce0b4939a0a3b2902f0a333c8c4.jpg

 藍地祖先吉穴名「黃蛤莆頭」,外觀像拱背昂頭黃蛤。

 交通便利減食山頭誘因

 鄧永權說,少時早上在祠堂,就見到煮山頭的族人將物資搬入貨車,之後出發到藍地拜祭祖先及煮山頭。他年紀小,由阿公帶着坐車,因墓地在藍地福亨村附近,他們在泥圍下車,經泥圍球場往石礦場方向走,左右兩邊都有屋,墓地那時周邊都是農田,有人耕種。依習俗,下午5時才派盆,吃完天已開始黑。他記得數十年前食盆用木盆,裏面除主角豬肉,配料必定有門鱔乾及筍蝦,另外亦有豆卜。大家坐在墓地前方及後方,八個人一圍分享盆菜。但這種情景他已十多廿年未見,他相信近年少人來藍地食山頭,原因與交通愈趨便利有關,開車已可直達墓邊路,拿回家吃更好,不用吃到天黑。

e2d840d9a685ebf66af712d5aeba324.jpg

 派盆給拜祭祖先子孫。

 其中一名祭祖負責人、坑頭村村長鄧則鳴表示,食山頭歷史不知何時開始,但肯定以百年計,他說農村生活好窮,不是家家有豬肉吃,太公為子孫好,祭祖時煮盆食山頭,讓族人吃得豐富。此俗例沿襲下來,在墓地附近煮及食,一人一張票,夠六張票就開一圍,三四十年前食山頭最少二三百人,近年確實少人來吃,在小貓三數隻下,為免浪費,索性由族人拿盆回家吃。

9756b3dc9765e8f92967c1397ea3e75.jpg

 拜祭後的生豬即場斬件落鑊煮。

 盆菜店先煮一半更省時

 10月13日上午11時,祭祖團隊已抵達藍地祖先墓地。這天要煮300斤豬肉,但由於要煮的豬肉量太多,耗時太久,因此半數豬肉及相關配料,是由負責烹煮的元朗屏山傳統盆菜在屏山店內先煮,約一半豬肉即一隻生豬,經拜祭後現場斬件落灶鑊烹煮。這做法行之多年,省卻不少時間,否則祭祖團隊要很早出發,以備有足夠時間煮幾回豬肉。現在的做法是屏山店的豬肉及配料煮好後會送到墓地連同現場煮好的豬肉,等待至下午4時半,依到場登記拿盆人數多少,開始打盆,即將各種材料分批放入鋁盆內,這天打盆110盆,與過往逾百盆相若。

6733a3978ef96f28a44da270a0c1566.jpg

 墓地放盆要有技巧,以方便打盆。 記者 鄭玉君攝

 打盆地點就在墓地,逾百個鋁盆佔去近七成空間,煮山頭幫工依次將筍蝦、豆卜、豬皮、魷魚、門鱔乾、豬肉放入盆內。約半小時完成,之後讀出已記名字者逐一派盆。時近黃昏才派盆,太陽已收斂,遮陽帆布亦已收起。取盆子孫們可細看祖先墓。墓地中間沒有設墓碑,但右面有碑誌寫了安葬祖先名字,穴名為「黃蛤莆頭」,這吉穴佑子孫繁衍,富貴聰敏,長發其祥,歷史已近三百年。墓左面碑誌顯示2007年曾重修墓地。按黃蛤莆頭之意,鄧氏族人指是墓地外形像昂起頭的蛤,墓後之地呈拱形,這片拱形草地以往是祭祖族人食山頭之處。(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0f775a411b87efcead7e946523e941e.jpg

 屏山坑頭鄧氏祭祖保留了不少至今少見傳統儀式。

[责任编辑:赵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