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安生
10月19日特首李家超首份施政報告出爐,正如李家超曾多次強調,他的施政團隊將努力實踐習近平主席今年七一重要講話中對港府和社會各界提出的四點希望和四個必須要求,把香港建設成為更充滿希望、更宜居、更開放的城市。他的這一指導思想在其首份施政報告中展現得淋漓盡致。李家超首份施政報告洋洋灑灑,亮點很多,正如香港媒體總結的那樣,在搶企業、搶人才、惠民生、抓機遇,增優勢等多方面都有著墨,但我認為李家超特首的第一份施政報告最大的亮點,不在於報告本身,而在於體現報告字裡行間的施政理念和管治模式上的突破。
構建新平台促進經濟發展
一直以來,無論港英統治時期還是回歸之後,港府管治理念和施政思維都是奉行「小政府、大市場、不干預」政策,應該說,在香港經濟起飛初期階段,這種管治模式,還是比較好地激發了市場力量,對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自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以來,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香港遭受到一次次衝擊,香港經濟暴露出了許多僅依靠市場力量根本無法解決的問題,相反,香港經濟的轉型升級越來越需要政府積極介入和引導,充分發揮政府的管理與引導功能,以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雖然回歸之後各屆特區政府也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也提出了不少經濟轉型思路,但苦於沒有實質性的操作平台和具體抓手,加之香港社會內耗不斷,根本無法專注經濟發展,所以,很多施政方案都停留在紙面,而不能落實到行動上。
我們看到,李家超的首份施政報告,為了克服特區政府缺乏引領經濟發展具體抓手的問題,在構建新平台、創立新抓手方面提出了多項對策,其目的就是要通過這些平台和抓手積極主動介入、引導、促進香港經濟發展。比如,香港北部都會區是關乎香港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以及香港未來再造一個香港的宏偉藍圖,但是,要將這幅宏偉藍圖轉化為現實行動,需要特區政府拿出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李家超正在將北部都會區建設具體化。「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小組」以及「北部都會區督導委員會」的成立,將令北部都會區建設有了可操作性平台,明年特區政府將成立專責發展「北部都會區」的部門,主導和統籌各部門以創新發展模式推動建設,目標是在明年內製訂「北部都會區」的具體計劃和行動綱領。這意味着香港北部都會區建設將很快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
政府可成引領經濟的力量
再比如,「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成立,使得特區政府在引導和推動香港經濟方面有了實質性的抓手,以前特區政府的財政盈餘,相當一部分都撥入了香港金融管理局操盤的外匯基金,而外匯基金則將數以萬億計的港元資金投向美債、外匯、港股以及其他海外股票市場,除了對港股市場帶來活水,外匯基金的投資功能對香港經濟幾乎沒有發揮任何作用。現在特區政府通過成立「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增加香港財政資金對香港本地以及大灣區的投資功能,此舉必然會對市場和民間乃至國際資本起到動員和引領作用。此外,「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人才服務窗口」的成立,以及「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都將令特區政府在助推香港經濟轉型與發展方面發揮引領作用。
香港要解決面臨的各種困難和問題,續寫新的輝煌篇章,根本出路在於把經濟搞好。顯然,在李家超首份施政報告中,發展經濟被擺在重中之重位置,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切合香港實際和香港經濟發展要害,這些新成立的機構、平台和抓手將極大改變特區政府以往的「小政府、大市場、不干預」管治模式,也必將給香港經濟帶來新氣象。
(圖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