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心聲】施政報告推創科有新意-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商界心聲】施政報告推創科有新意

2022-10-28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其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對創科亦着墨甚濃,從完善創科生態圈、壯大本地和海外創科人才庫、建設智慧香港及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等四大方面,推動本港創科發展。

    科技的發展主宰今後經濟的強弱,已是不容置疑,而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科技創新被視為重要的經濟改革發展方向,被多次提及,其中「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等字句,都預示着未來對創科支持力度的進一步加大。作為在「十四五」規劃中明文支持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香港,筆者認為,本港的創科發展最重要的是人才培養及產業化。

    改善產學研 增本土人才

    在人才培養方面,在長期以金融及專業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之下,香港形成了濃厚的商業氣氛,而若回顧過往的會考中取得優秀成績的考生,有極大比重選擇攻讀醫科,不少則選擇修讀與商科有關的項目。甚至在數年前,港大理學院因選讀人數太少而取消了天文學及數學/物理學兩個本科生主修科目。這種現象,在政府鼓勵的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教育漸受學界重視之後有所改善,但卻難以在短時間內彌補多年來對科學研究不夠重視的後果。

    其實,港人的頭腦一向以靈活見稱,而且甚具創意,亦出過「光纖之父」高錕和著名數學家丘成桐等對人類科學很有貢獻的傑出人物,因此在創新、科研等領域一點也不比其他國家和城市根基薄弱。不過,香港雖然有不少發明,但鮮為經濟帶來實惠,主要原因是創科投資大、風險高,回報難測,窒礙了工商界的投入,以致很多優秀的發明未能夠產業化,只變成陳列品。

    過去,特區政府一貫堅持「大市場、小政府」的思維,在推動創科和再工業化發展方面,制訂的政策仍偏向以支援為主,不敢做「牽頭者」,因此難以給予工商界投入創科的信心。而今,行政長官李家超的這一份施政報告,似乎正勇於改變這種思維,愈發重視「官、產、學、研」四者相結合對產業鏈的推動。

    融入國家發展 廣納海外人才

    香港作為彈丸之地,社會能夠投入的研發資金畢竟有限,加之總體市場容量不大,無法在短期內形成規模效應,這對於科研和技術來說形同限制擴大發展的桎梏,尤其香港在過去兩年流失了約14萬勞動人口,因此香港需要融入國家的整體科研規劃,尤其是要結合大灣區內的創科及產業鏈發展,並廣納世界各地的創科人才。

    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本屆政府亦推出了十分進取的措施,例如在「科技人才入境計劃」中,擴大了新興科技範疇,並取消聘用本地僱員要求及延長配額有效期至兩年,並為STEM相關課程的大學生提供本地實習機會;而各種入境計劃人才皆可在成為永久性居民之後,申請退還購置物業時繳付的額外印花稅。業界普遍認可政府的人才招攬方向,但在具體配額、限期、薪資要求方面,仍有進一步放寬的空間。

    相信在中央政府及港府的支持之下,香港創科產業的未來可期。(中新社資料圖)

[责任编辑: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