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新寧冀港守「一國」之正創「兩制」之新 建立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教育體系-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闻 > 香港

盧新寧冀港守「一國」之正創「兩制」之新 建立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教育體系

2022-10-29
来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華夏教育機構成立典禮暨香港教育開新篇高峰論壇」今日(29日)舉行,香港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出席並發表致辭。她表示,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首份施政報告中明確提出,進一步強化國民教育,增強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和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愛港愛家新一代。相信未來香港會繼續秉持「一國兩制」原則,守「一國」之正,創「兩制」之新,逐步建立和完善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香港教育體系,進一步發揮香港教育國際樞紐的作用,不斷增強香港教育的美譽度、貢獻度和影響力,香港教育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盧新寧表示,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不久前在北京勝利召開,這是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系統闡述了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的新理念新部署,與今年7月1日在港重要講話精神一脈相承,大會關於港澳工作的論述在歷次黨代會報告中字數最多、分量最重,充分體現了中央對「一國兩制」事業的高度重視和對港澳工作規律的深刻把握,為香港開啟由治及興新局面提供了新的機遇。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支持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同時強調要「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發展壯大愛國愛港力量,增強香港同胞的愛國精神」「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好發揮作用」。這一切都離不開教育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教育是國之大計,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辦好教育事業,不僅對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對增強香港同胞特別是青少年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推動「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同樣具有基礎性意義。

    盧新寧指出,香港華夏教育機構的成立、教育開新篇高峰論壇的舉辦,可以說正當其時,十分重要。她致辭時分享三點體會。

    一是繼往開來,努力將愛國愛港光榮傳統發揚光大。盧新寧說,香港華夏教育機構的六個辦學團體,轄下有十五所學校,從上世紀開始,這些傳統愛國學校就在風雨飄搖中堅守育人陣地,播撒愛國火種。香港回歸祖國後,更是大力弘揚愛國教育辦校宗旨,為香港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愛國愛港優秀人才。可以說,這些傳統愛國學校的歷史,就是一部歷經艱辛卻依然薪火相傳的奮鬥史,也是一部和國家民族命運休戚與共的成長史。在香港由治及興新階段,華夏教育機構應時而立,必將為傳統愛國學校發展創造新機遇。希望華夏教育機構繼續秉承最鮮明的愛國特質,高舉愛國旗幟,弘揚愛國傳統,做香港愛國主義教育的表率,使愛國精神不斷發揚光大。也希望香港教育工作者大力弘揚以愛國愛港為核心、同「一國兩制」方針相適應的主流價值觀,共同打造高質量的教育,共同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二是守正創新,努力構建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教育體系。盧新寧表示,香港教育根源於中國傳統教育,但因其特定的歷史進程,形成了獨特的教育體系、管治架構及法律制度。香港回歸後,香港教育進一步發展。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香港與國家的聯繫一度被割裂,致使部分青少年學生缺乏國家觀念,缺少國民身份認同,造成嚴重後果。近年來,特區政府大力開展教育改革,着力提升青少年學生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出現了許多可喜的變化。最近,李家超行政長官在首份施政報告中明確提出,進一步強化國民教育,增強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和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愛港愛家新一代。相信未來香港會繼續秉持「一國兩制」原則,守一國之正,創兩制之新,逐步建立和完善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香港教育體系,進一步發揮香港教育國際樞紐的作用,不斷增強香港教育的美譽度、貢獻度和影響力。

    三是立德樹人,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棟樑之才。盧新寧強調,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她就是從一些教書育人的感人事跡中了解香港教育的,鮮魚行學校梁紀昌校長憑一己之力把瀕臨停辦的學校辦得有聲有色、「五個小孩的校長」呂麗紅以全港最低薪應聘教職成為五個小孩的好校長好媽媽、「全國最美教師」譚蘊華20年來盡心竭力幫助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追夢前行……在她看來,這些感人事跡,不光書寫着香港故事,更是「澆花澆根、育人育心」的最美寫照。在剛剛過去的國慶節期間,特區政府組織41所中小學400多位同學走出校園,拍攝了《少年中國說》音樂錄像,火爆網絡,兩地網民紛紛點讚轉發,說看到了香港學子的精神風貌。這是立德樹人最生動的成果。習近平主席強調「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這些青年學子,不僅展示着一個生機勃勃的當代香港,更昭示着一個前景光明的未來香港。相信廣大教育同工矢志立德樹人,將為國家和香港培養更多堪當時代重任的「一國兩制」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新貢獻。(中通社資料圖)

[责任编辑: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