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地名故事 | 【有片】媽祖福澤灣區信眾 港深遍布天后宮-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港深合作 > 港深合作

港深地名故事 | 【有片】媽祖福澤灣區信眾 港深遍布天后宮

2022-11-03
来源:香港商報網

 港深一水相依,同根同源,對海神媽祖的信仰也一樣,大大小小的天后宮遍布兩地。深圳原有天后宮三十餘座,歷經紛擾,如今僅存11座,其中又以赤灣天后宮最為聞名。香港老一輩媽祖信眾將赤灣媽祖稱為「赤灣嫲」,每年天后誕辰都有眾多香港信眾到赤灣天后廟賀誕。

視頻:喬凱

 赤灣天后宮列新安八景之首

 赤灣天后宮,也叫赤灣天后博物館,位於深圳南山區赤灣村旁小南山下。赤灣天后博物館館長陳文廣向本報記者介紹稱,赤灣天后宮的創建遠溯宋代,明、清兩朝多次修葺,1992年按官式做法、閩粵風格、海神特點三原則重新修復。

赤灣天后宮(喬凱攝).jpg

 深圳赤灣天后宮。記者喬凱 攝

 從赤灣天后宮正門往裏走,廣場正中立有天后雕像,聖像為少女形象。繞過照壁往前,是天后宮前殿。前殿正門台基兩側的浮雕紋樣石刻,據傳為宋代末年赤灣天妃廟原建築構件,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是研究宋代石刻工藝的重要實據。原古廟門前的石獅子,為清代嘉慶年間文物,據陳文廣介紹,這對石獅子現存於深圳市博物館。

從赤灣天后宮正門往裏走,廣場正中立有天后雕像。喬凱攝.jpg

 從赤灣天后宮正門往裏走,廣場正中立有天后雕像。記者喬凱 攝

 穿過前殿,拾階而上,便是天后宮正殿。正殿面寬24米,高16米,重簷高台,頗具王者風範,是祭祀天后的重要場所,為赤灣天后宮最負盛名的殿宇。正殿內的天后聖像,按照宋代天后雕像塑造,端莊肅穆,再現天后慈恩。

(深圳)赤灣天后宮正殿(喬凱攝).jpg

 深圳赤灣天后宮正殿。記者喬凱 攝

 赤灣天后宮鼎盛時,計有建築數十處,房屋一百二十餘間,佔地九百餘畝,殿宇巍峨壯麗,廟貌氣象萬千,是深圳歷史上最負盛譽的人文景觀。以赤灣天后宮為中心的「赤灣勝概」是明清時期「新安八景」的第一景。陳文廣說,徐悲鴻等名人也曾到此遊玩。

 赤灣港「海上絲路」重要一站

 赤灣是天然的候風良港和深水港,赤灣天后宮亦成為鄭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站。明代以來國家使節率船隊出使各國前,經過赤灣時必定停船祭祀。在赤灣古廟沙灘前舉行的官方祭祀海洋的儀典,即「辭沙」。

赤灣天后宮裏的古樹。(喬凱攝).jpg

 赤灣天后宮裏的古樹。 記者喬凱 攝

 陳文廣指着天后宮正殿右側的偏殿說,當年的古廟應該就在現在偏殿所在處。赤灣天后宮規模最大的祭祀活動為天后誕。祭祀活動除民間外,官方每年春秋也到此致祭。清代「辭沙」式微,祭品也從最高規格的太牢逐漸演變成「三牲」等,並融入嶺南文化特徵,傳至穗莞惠港澳等地。據透露,2013年至2019年間,赤灣天后宮恢復了「辭沙」祭典,2020年至今因疫情原因暫停。

 港人趕廟會盛況非常

 香港老一輩媽祖信眾將赤灣媽祖稱為「赤灣嫲」,稱赤灣古廟為大廟。香港魯言先生在《香港掌故》中載道:「由於赤灣天后古廟宏偉,每年農曆三月廿三天后誕,香港九龍水陸居民都前往赤灣天后廟去賀誕。」陳文廣形容,當年停在赤灣港這裏參加廟會的船舶就有一萬餘艘,港人趕廟會後還會帶着當地特產生蠔回港。香港博物館、香港檔案館內均有大量港人前往赤灣天后古廟參拜的歷史照片。

 陳文廣說,隨後香港也建立了大大小小170多座媽祖廟。1992年,赤灣天后宮重建時,諸多香港信眾捐款,在天后宮正殿門前的香爐上刻有香港信眾的名字。天后宮博物館裏,還有一艘香港漁農署贈送的一艘木船。

(深圳)赤灣天后宮正殿門前的香爐上,刻有香港信眾的名字。喬凱攝.jpg

 深圳赤灣天后宮正殿門前的香爐上刻有不少香港信眾的名字。記者喬凱 攝

 從天后宮大門遠眺,鳥鳴悅耳,秋風千里,不遠處的赤灣港區塔吊林立,一派繁忙景象,宛如當年香港信眾百舸爭停赤灣港,登岸為媽祖賀誕的盛況。

 見證過「海上絲路」的歷史,赤灣天后宮又迎來了「一帶一路」的盛世繁華,海上和平女神護佑着一代又一代航海人。

 香港天后廟藏身鬧市

 香港的天后廟遍布港島、九龍、新界及離島,大部分天后廟沿海而建,但隨着歷年來城市填海工程的發展,海岸線向外伸延,現時多間天后廟已藏於鬧市中,當中歷史最悠久及最聞名的分別是銅鑼灣及油麻地的天后廟,多年來善信每逢時節均會到廟內參拜,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每年的天后誕更是香火鼎盛。

 銅鑼灣天后廟廟前的紅香爐。記者雲遜 攝

 銅鑼灣天后廟位於港島銅鑼灣天后廟道10號,建於清朝初年,當時稱為「紅香爐天后廟」。相傳古時有一個紅香爐被水沖至銅鑼灣,鄉民及漁民認為是天后娘娘顯靈,故在該處建廟,在廟內放上香爐奉祀,天后廟由此而起。

 銅鑼灣天后廟正門。記者雲遜 攝

 銅鑼灣天后廟經歷多次修葺工程,先在1844年重修,至今仍保留同治七年(1868年)第二次大規模重修時的面貌。廟內主殿供奉天后娘娘,前有玻璃屏幕,兩旁偏殿有陪神正財神及包公,廟內的牌匾、對聯、香爐、石獅等文物,皆由清代保存至今。銅鑼灣天后廟於1982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該區的公共交通設施亦被紛紛命名為「天后站」。

視頻:雲遜、配音:洪嘉禧

 油麻地天后廟原是該區海邊的一座小廟宇,大約於清同治四年(1865年)由居民所建,位置於現時九龍油麻地北海街附近。1874年因「甲戌風災」受颱風破壞,於光緒丙子年(1876年)由政府撥出現址,並於1878年遷建而成。當年政府把天后廟以南及以北的街道命名為「廟南街」和「廟北街」,後來合併為香港著名景點「廟街」,廟前的公園種植大量榕樹,因而俗稱為「榕樹頭公園」。

08.jpg

 油麻地天后廟五廟之中以天后廟規模最大,廟內裝潢考究。記者雲遜 攝

 廟內收藏大量歷史文物,包括圖中的碑記。記者雲遜 攝

 神壇右邊陪神正財神。記者雲遜 攝

 廟內正殿供奉天后娘娘。記者雲遜 攝

 神壇左邊陪神包公。記者雲遜 攝

 天后娘娘神像前有玻璃屏幕保護。記者雲遜 攝

 油麻地天后廟正門。記者雲遜 攝

 這座廟宇採用「五廟同建」格局,天后廟是首座建築物,旁邊四座廟宇,由居民、商人和地方官員合力擴建,於1894年至1920年間分階段完工。天后廟內正中供奉天后聖母,左邊設有老城隍殿、老觀音殿及五路財神殿,天后聖母右邊設有大貴人祿馬殿及包公貴殿。廟內歷史文物眾多,包括兩旁牆上保留着1875年、1890年及1916年所立的碑記。油麻地天后廟於2020年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記者 林麗青、雲遜)


 油麻地天后廟由觀音古廟(左起)、城隍廟、天后古廟、觀音樓社壇及書院合構成「五廟同建」格局。記者雲遜 攝


 註: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來源香港商報

微信图片_20221103105523.jpg

[责任编辑:赵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