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中醫】書法與中醫養生-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漫話中醫】書法與中醫養生

2022-11-14
来源:香港商報副刊

   (文、圖:吳文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書法也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艷的鮮花。中國人用毛筆寫字有着悠久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無窮智慧的結晶。

   中國書法奠定基礎是先秦書法,書法藝術當萌生於漢字形成的同期。我國最早的古漢字,是商代中後期的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金文是指古代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具有字體結構勻稱準確、線條遒勁穩健、布局妥貼、充滿理性色彩。這些最早期的漢字已具有書法美的眾多因素。如線條美、字型對稱美、變化美以及章法美、風格美。秦始皇兼併天下,丞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這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偉大功績。《說文解字序》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概括了此時字體的整體面貌。漢代是漢字書法發展的關鍵一代,西漢三百餘年,書法由籀篆變隸分,由隸分變為章草、真書、行書。到了魏晉南北朝書法藝術高峰時期的鍾繇、王羲之的崛起,使書法藝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唐代視為國寶。唐代也是書法藝術的鼎盛時期,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草聖」的張旭、懷素被稱為「顛張狂素」。宋代也是書法藝術一個變革創新時期。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被稱為宋代四大家。蘇軾的《寒食詩帖》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明代有唐伯虎、沈周、文徵明、仇英,被稱「明四家」。清代也出現了王鐸、傅山、鄧石如、鄭板橋、趙之謙、康有為等許多書法家。

481165432.jpg

筆者的書法。

636048353.jpg

筆者書寫的詩詞。

   到了近代,書法藝術更是多姿多彩,隸行書、隸草書、隸篆書、草篆、行書、隸書、篆書綜合的現代書法,書體風格多樣,筆法日臻純熟,散發着藝術的魅力。書法不但具有中華文化的藝術價值,同時也是大家公認的延年益壽的良法。醫學專家研究,在二十餘種可使人長壽的職業中,書法一業名列榜首。書法藝術與中醫學緣遠流長,歷代許多著名書法家,都與中醫結緣。如唐代的歐陽修書寫的《灼艾帖》、北宋的蘇軾行書《覆盆子帖》、明代文徵明的《苦瘍帖》,每件都是一份書法佳品,同時又講述了中醫的醫理與處方,可見他們對中醫學造詣甚深。同時一些歷代書法家,在當時均為長壽之人,唐代顏真卿七十九歲被害、柳公權享年八十八歲、明代文徵明在世九十歲。近代著名書法家齊白石、黃賓虹、何香凝、章士釗都享壽九十歲以上。其中享年一百零七歲的孫墨佛說:「我的長壽之道就是寫字」。

1241260388.jpg

文徵明《苦瘍帖》。

1229793935.jpg

歐陽修《灼艾帖》。

258859470.jpg

蘇軾《覆盆子帖》。

   古人認為書法能「陶冶性靈、除煩亡憂」。漢代蔡邕在《筆論》中說:「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另外,據說陸游不僅喜歡作詩,也酷愛書法,說書法作用:「方病,不藥而癒;方飢,不食而飽」。把書法當成藥和食糧,足以證明書法對人身心健康的功用。古人認為練習書法須聚精會神,運全身之氣,雲集筆端,才能寫出好字。《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不但字寫得好,而傳神於字之筆劃,使之炯炯有神,起有防病祛邪之功效。減少生病機會,大益健康。從字面上來說,使字的結構,再現俯仰、向背、欹正、賓主、疏密、揖讓等。就是古人所講的「下筆點劃波撇屈曲,皆須一身之力而送之」。「先運其心,次運其身,運一身之力,盡歸臂腕,堅如屈鐵,注全力於指尖,運之既久,指尖勁捷,運筆如飛,迨乎至精極熟」。從現代,可解釋書法在寫字狀態時啟動大腦神經細胞,使全身氣血貫通、肌肉得到訓練,起到強身之功效。一些書法愛好者,可以沉浸在書法樂在其中之境界,達到忘暑、忘憂、忘食、忘病之程度。成為一種治療慢性病症、健康長壽之妙藥。

381018869.jpg

筆者曾在報章上刊登的書法。

31.jpeg

筆者簡介:吳文豹教授,前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從事中醫臨床、醫學教學55年。曾在滬時從業西醫骨科臨床經驗達17年。在中醫骨傷、推拿、針灸及中西醫結合領域頗有造詣。對臨床、教學有獨特見解與理論學說。

[责任编辑: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