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心聲】中歐關係會否轉暖-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商界心聲】中歐關係會否轉暖

2022-11-18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本月初,德國總理朔爾茨率領包括12名企業代表在內的商界代表團訪問中國,成為新冠疫情以來首位訪華的西方大國領袖,引起各方關注。而朔爾茨在訪華之前明確表示的「不想與中國『脫鈎』」,更是被外界解讀為中德關係乃至中歐關係轉暖的跡象。

    中歐經濟高度互補

    首先,無可否認的是,本次德國訪華體現了中歐之間在經貿上存在高度互補關係。以中德經貿為例,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的資料顯示,2021年中德雙邊貿易額達2454億歐元,讓中國連續第六年成為德國最重要貿易夥伴。

    一方面,多年來德國的重工企業都將中國內地視為重要的產業鏈提供地及龐大的市場,根據德國經濟研究所在6月的一項研究,德國出口至中國市場的產品,為國內提供了約110萬個就業崗位。

    另一方面,中國內地亦需要來自德國的技術及投資,完善國內的工業產業鏈,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德國對華實際投資同比增長了114.3%,可見雙方在國際形勢動蕩之下仍然高度綁定與互相依存。

    其次,對歐洲來講尤為嚴峻的能源危機,不但加劇了已經高企的歐元區通脹水平,讓民生議題變得突出,更讓歐洲整體的生產力受限,不少企業不得不向外遷移,以求持續經營,而更多的小企業則被迫結業,進一步惡化產業鏈配套能力,從而導致經濟活動的減少及工作崗位的流失。

    德國訪華亦揭示了歐洲目前的經濟困境。處於俄烏戰爭大背景之下的歐洲,本身已經遭受熱錢的大幅撤離,此趨勢在美聯儲強勢加息之後愈演愈烈。此外,戰爭、疫情、加息、兌美元匯率疲弱等因素,將歐洲的通脹率推至數十年來的高位,導致民生、經濟活動都面臨重大挑戰。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2023年歐元區的19國中至少有一半將陷入經濟衰退,致使歐洲國家必須尋求更務實的國家發展策略。

    關係轉暖仍需時間

    筆者認為,儘管本次德國訪華為中歐關係轉暖帶來了一絲曙光,然而在俄烏戰爭正式結束之前,歐盟作為一個整體仍面對地緣政治的不穩定因素,不會輕易放下「心結」,而已經凍結多時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亦不會在短時間內重新提上議程。

    在未來,歐洲個別國家如法國、意大利等,或會循德國總理訪華的方向,從以價值觀為導向的外交定位,轉向更為實質、對國民更有利的國際關係維繫,並繞過歐盟採取雙邊形式與華交流,尋求符合雙方利益的合作模式。

    歐洲的民生與經濟發展此刻正如履薄冰,而冰層之下埋伏的種種危機隨時都有爆發的可能性,亟需在堅定而有魄力的領導者帶頭之下,拋棄選舉政治下的雜念,將穩定經濟民生作為當前最重要的任務。然而,這也意味着,若歐洲無法推選出一位有為者,則作為美國盟友的歐盟愈來愈無法擁有外交自主權。因此,中歐關係仍有待觀望,不宜過分樂觀。

[责任编辑:高心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