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時評】精準扶貧 助基層抗通脹-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商報時評】精準扶貧 助基層抗通脹

2022-11-22
来源:香港商報

 政府統計處昨公布,10月基本通脹率按年升1.8%,當中以電力、燃氣及水價格升幅較大。這個通脹水平雖不算高,但對疫下基層市民來說,卻是增了不小負擔。令人憂慮的是,不同企業的加價潮可能陸續有來,特別一些基本生活服務漲價,基層市民必然首當其衝,生活成本將會更高。有見及此,特區政府應加大扶貧力度,尤其是要精準扶貧,透過得力的有效措施,幫助基層抗通脹渡難關,切實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避免民生困局加劇,影響得來不易的社會穩定大局。

 執政者的根本責任,在於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中共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包括要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強調的就是這個道理。事實上,這也是中央對特區政府的要求——習近平主席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明言,特區政府應「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強調「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變得更好」。

 樂施會10月初公布的研究發現,香港最貧窮及最富裕一成住戶的月入中位數差距,由2019年疫前的34.3倍,擴大至今年首季的47.3倍,反映疫情加劇了貧富懸殊。當前,儘管疫情最壞時刻已經過去,但香港經濟環境仍不明朗,特別是在美國加息、地緣政治衝突持續、供應鏈受干擾等因素疊加下,本地經濟仍面臨不少風險挑戰。許多經營困難的企業,都試圖將經營成本轉嫁消費者,包括天星小輪申請每程加價1.8至4.2元,而兩間電力公司今天亦將檢討周年電費,一般相信會加價。基層市民面對的困難有多大,可想而知。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新一屆政府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精準扶貧」理念,表明要將資源投放在最需要幫助的人身上。這個理念正通過不少紓困政策措施加以落實,例如當局延續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六個月,每月上限維持500元;本地專上學生免息延遲償還貸款安排延長一年,直至2025年3月底;邀請「最低工資委員會」研究優化法定最低工資水平檢討機制等。對於深受百物騰貴之苦的基層市民來說,這些舉措無疑都是「及時雨」,起到積極和正面的作用。

 特區政府爭取進一步完善「精準扶貧」策略,讓政策效益極大化。政務司司長、扶貧委員會主席陳國基最近指出,本港貧窮線並無計算市民擁有的資產,不能反映真實的貧窮人數,計算方法值得商榷;他表明會研究一併考慮市民的資產,盡快作出修訂,再推出針對措施滅貧。只要當局完善甄別貧窮人口的準則,那自然可將有限的公共資源,用於真正有需要的人身上,相信社會都會支持。

 精準扶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通脹持續的大背景下更是難上加難。然而,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為政之本,亦是中央和市民對港府提出的考卷,當局必須持續認真作答。 希望特區政府在現有基礎上繼續努力,進一步優化精準扶貧政策,並動員全社會力量,大家齊心協力去減貧滅貧。只有這樣,良政善治才有望真正實現。

 香港商報評論員 林松年

[责任编辑:杨颖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