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時評】多管齊下增供應 解決房困現曙光-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商報時評】多管齊下增供應 解決房困現曙光

2022-11-24
来源:香港商報

    房委會昨公布,截至今年9月底,一般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回落至5.6年,按季跌0.4年,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3.9年,按季跌0.2年。雖然是季節性變化,但仍說明經過幾屆政府在解決土地房屋問題上不斷追落後,初步見到成效,對苦候上樓的基層市民來說,無疑看到了一線曙光。能夠早一天脫離惡劣居住環境,肯定是一件企盼已久的好事。而解決房困需要久久為功,特首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讓輪候公屋時間「封頂」,在4年內降至約4.5年,既已確立了目標,就應多管齊下拓地建屋,使房屋供應得以提速、提效、提量,讓市民早圓安居夢。

    習近平主席在七一重要講話指出,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變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寬敞一些。房屋問題是本港頭號民生難題,也是歷屆特區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由於過去在土地房屋供應上欠債太多,覓地建屋需時,以及面臨一些阻力,新增供應無法在短期內彌補過往累積的欠缺,導致近年輪候公屋時間愈來愈長,嚴重困擾港人。

    好的進展是,經過幾屆政府多年不懈努力,公屋輪候時間的升勢有得到扭轉的跡象。房委會指,由於2022年第三季有超過一萬個公屋單位可供編配,在消化了部分輪候年期較長的一般申請者的公屋需求後,於當季獲分配單位的一般申請者的輪候時間相對較短,令整體的平均輪候時間縮短。

    市民少等一天上樓,當然就多一天開心,輪候時間縮短也讓人看到破解房屋難題的希望。必須指出,新公屋落成數量仍處於低水平,不能忽視基層市民改善居住環境的迫切需求,而房屋土地問題是本港深層次問題,破解不易,增加供應的大方向不能變,要穩定和可持續。政府仍須積極作為,從多途徑整合資源,優化發展程序,加強建造能力,繼續全方位加快供應,才能幫助市民上樓早一些,住房大一些。

    李家超上任後,一直將解決「住」的問題視為重中之重。考慮到傳統公屋未來5年供應無法再提高的實際情況,提出以「簡約公屋」增加過渡性房屋供應,短期內為居住困難戶改善居住環境提供多一個選擇。這是從劏房戶的角度考慮,為他們切實紓困解難,市民當會支持。政府還以創新思維,循各種途徑,包括使用組裝合成興建公屋,發展棕地和綠化地帶,降低強拍業權門檻,以及精簡規劃、環評、收地等法定程序,希望用較短時間興建一定數量的公屋,反映進取心態,市民樂見其成。

    更重要的是,政府須以行動證明,增加土地房屋供應說到做到,並拿出實質成績,令市民穩定預期,增強信心,給政府時間做事。施政報告已為政府部門訂立明確的關鍵績效指標(KPI),包括將現時約6年的輪候時間「封頂」,未來10年提供約3300公頃新平整土地,未來5年提供7.2萬個私宅和15.8萬個公營房屋等,項目的落實考驗政府執行力,須大刀闊斧、破難而進。政府亦要建立土地儲備配合長遠發展,重握土地供應主導權,香港的土地房屋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讓基層市民告別住得貴、住得細的苦況。

    香港商報評論員 蘇信

[责任编辑:高心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