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山有路】有人見過王羲之的字嗎?-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書山有路】有人見過王羲之的字嗎?

2022-12-07
来源:香港商報副刊

作者:鮑渤,資深傳媒人,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成員

 這標題乍一看問得幼稚,我們不是都在臨摹王右軍的字貼嗎?此一問,當然是指書聖的真跡。

 歷代書法家都推王羲之的《蘭亭》為「天下第一行書」。但眾所周知的是,《蘭亭序》真跡早已失傳。存世唐摹墨跡很多,其中以馮承素書寫的「神龍本」,被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無論筆法、墨氣、行款、神韻皆得以體現,現藏於北京故宮。

《蘭亭集序神龍本》局部。

 王羲之另一驚世之作《快雪時晴帖》,現典藏於台北故宮,是否真跡也存在爭議。北宋時,此貼被認定是原作而錄入《宣和書譜》。到了元代,書法界泰斗趙孟頫題跋曰,「東晉至今近千年,書跡傳流至今者,絕不可得。《快雪時晴帖》,晉王羲之書,歷代寶藏者也。刻本有之。今乃得見真跡,臣不勝欣幸之至」。

 但近現代有眾多的專家認為此帖是唐代精摹本,包括毛澤東時代的文化紅人郭沫若。有學者持一「簡單粗暴」的觀點:唐人拓本一律用半透明塗蠟的硬黃紙,這種紙在晉代尚未出現。

 真偽與否,《快雪時晴帖》如今是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平時舍不得拿出亮相,每三年才展出一次。一不小心錯過展期,下一個輪回就是三年。

 事實上,不僅《蘭亭序》、《快雪時晴帖》,王羲之的真跡都不知所終。那麼問題來了,王羲之的真跡究竟是怎麼消失的?過去兩千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王羲之作品《快雪時晴帖》局部,三希堂本。

王羲之作品《快雪時晴帖》局部,三希堂本。

 早在王羲之還在世的時候,其書法已很有名氣,「書成換鵝」軼事至今仍在流傳。當時有大量粉絲追捧收藏,包括東晉末年的大司馬桓溫的兒子桓玄。

 收藏之事,靠的是明碼實價的買賣或友情相贈,但桓公子則以霸凌手段巧取豪奪大量真跡。他操縱朝政、篡位失敗之後,被仇家一路追殺。逃至長江,桓玄心想自己得不到,必不讓別人擁有,率性將所有的王羲之藏品投入滾滾長江東逝水。桓玄所處的年代與王羲之最接近,換言之是王的真品和數量最多的時期。桓玄的極端自私行為,造成王羲之真跡的最大宗銷毀。

 王羲之作品的又一次浩劫,是在魏晉南北朝。根據史料記載,梁武帝蕭衍畢其一生之功搜訪,共收集二王書跡78帙767卷。那個年代,王羲之書法真跡已經不多見,而且贋品氾濫。梁武帝經常向有「山中宰相」之譽的陶弘景諮詢書法真偽。陶氏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治學態度「一事不知,以為深恥」,琴棋書畫都擅長,在醫學、天文學、博物學領域都有卓越成就。

 梁武帝還下旨,令當朝「學霸」周興嗣把王羲之的字編成《千字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合稱「三百千」,不僅是千百年來幼兒啟蒙教育的課本,更是延亙千年的中華文化瑰寶,對東亞儒家文化圈的生成有重大影響。

 千字文無一字重複,四字一句,對仗工整,文采斐然,內容涵蓋天文地理、三綱五常、經國治世、歷史、農業、園藝、飲食、修身養性等,所以歷代書法家都競相書寫,包括智永、懷素、歐陽詢、趙佶、趙孟頫、文徵明等都有流傳至今的帖本。

 如果沒有1500多年前的那場大火,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就是洋洋大觀。公元544年,西魏圍城。江陵城破之夜,梁元帝蕭繹(梁武帝的第七子)突然冒出幾百年前桓玄的念頭。他不想肥水流入外人田,一不做二不休,把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最大規模的皇家圖書館付之一炬,14萬卷圖書,包括父親梁武帝畢其一生之功收藏的二王作品。

 這是中國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劫,規模遠非秦始皇焚書可比,燒毀了幾乎是當時中國一半的典籍,史稱「江陵焚書」。

 視國家典藏為私產而銷毀,可悲可恨。梁元帝被俘關押在魏營,問為何焚書,答曰:「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

 書畫不講政治,但政治時常找書畫的麻煩。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王羲之的書法在政權更迭中歷經浩劫,輾轉流失。

 唐太宗李世民時期,能搜集到的王羲之真跡少之又少。唐太宗是王羲之的又一個超級粉絲,到處出重金求購真跡,更放下皇帝之尊,甘冒「樑上君子」之劣名,從智永和尚(王羲之第七代孫)的弟子辯才和尚手中騙來了《蘭亭序》真跡。唐太宗其後昭令當朝書法家褚遂良、歐陽詢、虞世南、馮承素、趙模、韓道政、諸葛貞等人臨摹。迄今流傳下來的《蘭亭集序》拓本不下百種,其中以褚遂良的褚臨本、歐陽詢的定武本、虞世南的天歷本、馮承素的神龍本最為珍貴。

 駕崩前,唐太宗囑咐兒子唐高宗把《蘭亭序》枕在頭下陪葬。這也是史書清晰記載《蘭亭序》真跡下落的最後一次。

 五代十國時期出了一個「盜墓狂人」溫韜,將唐陵搜了個底朝天,包括唐太宗壽終正寢的昭陵。但據《新五代史溫韜傳》記載,溫韜給盜墓品拉了個清單,卻沒見有《蘭亭序》。這只能有兩個解釋,其一是盜墓大王也對《蘭亭序》愛不釋手,故意不登記而「私了」;其二是唐高宗在最後一刻不執行父親遺願,把好東西留在人間。古時候孝道雖是天條,但靈活變通似也無妨。

 按照唐朝規定,皇帝駕崩,後宮嬪妃一律發配到西安感業寺當尼姑,包括時年26歲的武則天。《資治通鑑》記載,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武則天在感業寺度過二年晨鐘暮鼓、青燈古佛的尼姑生活,直至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才奉詔回宮。與父王共愛一女都不怕天下人說閒話,捨不得唐太宗把《蘭亭集序》帶入陰間也就合乎邏輯。

 北宋時期發生的靖康之難,宋徽宗和宋欽宗,還有皇親國戚、後宮嬪妃以及首都逾十萬官民被金兵擄走。至於被洗劫的宮廷珍稀文物,更是無法估量。有專家認為,始於北宋滅亡,世上再無王羲之真跡。清朝乾隆皇帝收集的

 三希寶帖(分別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其中經過專家鑑定,《時晴帖》和《中秋帖》為後世摹本,只有《伯遠帖》乃晉人真跡,分藏於北京和台北的故宮博物院。

王羲之作品經歷多次浩劫。

 最後作一盤點。王羲之是非常多產的書法家,較著名的帖子除了《蘭亭序》,還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橘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經》等。據說梁武帝曾收集他的書法作品達15000件,唐太宗有3600件,到宋徽宗時尚保存243件。到現在真跡幾無留存,實在令後世感嘆唏噓。

 

[责任编辑: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