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問題一直是香港民生痛點,特別是隨着人口老化和慢性疾病日益普遍,公營醫療系統壓力日增,專科服務輪候時間不斷加長,情況早已到了不得不正視的地步。特區政府高度重視問題,急民之所急,經過調查研究,精心籌備,昨公布了《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出了全面系統的各項長短措施,建立社區基層醫療系統,通過「以社區為本、以家庭為中心」等原則,力求加強基層醫療服務管理。只要藍圖能夠得到真正落實,相信對克服基層醫療困難這個主要民生難題大有助益。
現時,香港醫療體制「重治療、輕預防」,公營醫院專科服務佔醫療總開支逾八成,反觀作為守護市民健康第一層的基層醫療,卻不足兩成。顯然,現有體制存在不足之處,因為在基層醫療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對於慢性疾病必然難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而病情一旦惡化,甚至引起併發症,必定加劇公營醫院負擔,以致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持續攀升。有見及此,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其首份《施政報告》中表明,政府將會重整醫療體制,目標是由目前「以治療為主、以醫院為中心」的格局,轉向「以預防為重、以社區為中心」的體制,投放更多資源推動基層醫療。
這份健康藍圖提出不少新法力招,是對施政報告的有力落實,亦正是針對了多年來過度倚賴公營醫院的弊端。例如,因應幾十年後患慢性病病人數目由目前220萬增加至300萬,當局預計明年第二或第三季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務求將現有及未來新資源重新整合,更具針對性、更精準地做好資助,讓最有需要的群組獲得最好的基層醫療。與此同時,當局還強調要更廣泛運用市場能力,採納「共同承擔」原則,來推行政府資助的基層醫療健康計劃,做好公私營協調。
為了落實上述措施,當局將成立兩個機構──基層醫療署和策略採購統籌處:前者負責決策、分配資源和制定準則,監察健康效果;後者則負責策略採購和監察合約下的表現。當局還將檢討人力推算模型並制定策略,更有系統地推算對基層醫療專業人員的需求,同時要求所有提供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家庭醫生和醫療專業人員,登記加入《基層醫療名冊》,做到「一人一家庭醫生」。可見,藍圖絕非空中樓閣,不僅清楚列出了未來願景,還提出了達至目標的清晰路徑、完成機制和資源配置等內容,讓市民看到了其可行性。
可以想像,未來當本港基層醫療發展成熟,好處着實不少:一來,包括基層市民在內的全體市民,都可享有基層醫療的一站式服務,對疾病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二來,市民可在社區跟進病情,不必經常出入醫院,這有助減少醫院壓力,讓其集中資源處理更為棘手的危疾。希望政府能夠充分協調不同醫療專業,整合基層醫療健康資源、規劃基層醫療人手,同時改善數據互通及健康監測,加強慢性疾病管理及加強不同層級的疾病預防,將藍圖落到實處,真正做到在社區內提供全面、持續、以人為本的基層醫療服務,讓市民「健康啲、病少啲、開心啲」。(香港商報評論員 林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