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窩體驗村開幕 展現客家生活-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荔枝窩體驗村開幕 展現客家生活

2022-12-25
来源:香港商報

籌劃六年的「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下稱:體驗村)於12月17日開幕,合作單位期望,這個鄉村復興項目可恢復鄉村生氣和傳統建築光彩,又能創建條件讓市民及外地遊客認識香港客家鄉村生活和學習可持續發展的精神。

至今已復修12間村屋

體驗村為2016年的行政長官社會資助計劃項目之一,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由香港鄉郊基金執行,同年展開活化及復修荔枝窩村村屋,和設計不同活動作學習體驗。目的旨在讓參加者以村屋作為活動基地,讓他們透過體驗式學習對本地、客家文化、地質生態及可持續發展有更深入的認識。

3.jpg

三位主禮嘉賓為馬會信託基金捐助之紀念牌匾,進行簡單而隆重的揭幕儀式。 記者 唐信恒攝

項目至目前為止,已復修了12間村屋,並且已經開始運作。村屋在復修期間保持原始布局:金字瓦頂;村屋的廚、灶頭、煙囪及閣屋等傳統布局,入住者可體驗客家居庭特色。村屋亦已獲牌照事務署發出賓館牌照,意味亦為本地首個擁用合法住宿用途的木建築傳統偏遠鄉郊村屋。在復修村屋的同時,鄉郊基金亦在2018-2020年間推出客家生活體驗村導師培訓班,課堂培訓約100人次,部分參加者完成課程後,更選擇駐留荔枝窩工作。在今年夏季,村中亦推行住宿體驗先導計劃。參與及入住人數超過200人次。

「體驗村」於12月17日開幕當天,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總經理(體育及文化)葉巧兒、荔枝窩村培成堂委員會代表曾漢民及黃偉程、香港鄉郊基金主席林超英擔任主禮嘉賓。

多機構參與保育工作

曾漢民是其中一間獲復修村屋的主人。他表示,屋內氣窗、樓梯、木窗均十分原始,屋頂原木樑都有過百年歷史,屋可居住四人,每晚房價800元。他提到,在70年代移民英國,直至1997年後每隔兩三年回港,發現很多村屋缺乏維修、十室十空下感到很可惜。曾漢民於2012年從村民口中得悉林超英有意復興荔枝窩村,而100戶村民中,有40至50戶有興趣參與,最後25間獲選(有12間改建為民宿,其餘因經費不足有待探討),並須簽約20年供社會有心機構管理。他認為,馬會的資助是一個好開始。曾漢民指荔枝窩對他來說是一塊寶石,自己不懂雕琢,只希望有更多社會有心人士或機構前來體驗,使它發光發亮。客家人有山食山有水食水,他期望家長可帶子女前來認識何為粒粒皆辛苦,幾歲小孩不了解農作物由來,藉多觀賞對成長有很大幫助。

8.jpg

荔枝窩村培成堂委員會代表曾漢民期望有更多社會有心人士前來荔枝窩體驗,使它發光發亮。 記者 唐信恒攝

外間大學機構有參與保育工作,有港大學生反映,青蛙品種由兩款增至八款、有植物更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這些反映體驗村是天然教室,不只是民宿。

謝展寰表示,曾體驗鄉郊生活或農耕的人士都明白,人和大自然必須和諧共生,而體驗村活化村屋成持牌民宿,不但能保存傳統客家建築特色,亦能讓市民透過體驗了解香港上世紀60至70年代的農村生活、傳統客家文化及鄉郊可持續發展。

葉巧兒提到賽馬會為保存客家村落的獨特歷史、文化和生態價值,於是在2016年支持香港鄉郊基金復修和保育15間村屋,組成體驗村,期望體驗村能促進荔枝窩可持續發展,為社區帶來社會與經濟發展,將客家文化薪火相傳,同時宣揚保育鄉郊和自然景觀的信息。

項目為荔枝窩帶來新發展

林超英指,體驗村遇上不少以城市為背景設計的法例,在偏遠鄉村執行時不協調,幸好歷任行政長官關注和各個部門配合,困難才能逐步解決。他坦言,項目為荔枝窩建立互相關懷支持的定居社區,期望荔枝窩社群可齊心合力做好體驗村,提供機會讓城市人與外來遊客認識客家生活及其蘊含的可持續發展精神。


荔枝窩在2016年獲權威旅遊指南列為亞洲第五最佳旅遊地點,加上「可持續發展」精神是全球趨勢,香港鄉郊基金相信可吸引外國遊客。基金會更積極推動對外交通,現正嘗試在星期二與星期四經營連接三門仔的街渡,客量相當穩定,每班都有70至80人,期望可增加班次至三班或更多。(記者 唐信恒)

頂圖: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左三)、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總經理(體育及文化)葉巧兒(左二)、荔枝窩村培成堂委員會代表黃偉程(左一),聯同香港鄉郊基金主席林超英一同與麒麟合照留影。馬會提供圖片

[责任编辑:郑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