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華僑古鎮(廣東赤坎古鎮僑鄉國際旅遊度假區)將於2023年1月10日中午12時試運營。十年磨一劍「寶劍」終成,出鞘必鋒芒。現在一起來看看赤坎華僑古鎮都有哪些「變」與「不變」。
走進赤坎華僑古鎮,不變的是依舊可以看到綿延3千米的百年騎樓、隱身鬧市的家族祠堂……這片土地孕育的建築文化、宗族文化、華僑歷史等本土文化不改本色,熠熠生輝。但在本土居民、專家學者的眼中,這個百年僑鄉商埠又有了巨大的變化,已經逐漸從一個僑鄉商貿圩市向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蛻變。
搶救性保護 守住海內外鄉親的根魂夢
在遊子、僑胞心中,故鄉,總是魂牽夢縈。「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赤坎華僑古鎮所承載的文化瑰寶與歷史記憶也正是海內外鄉親特別是海外僑胞的根和魂。
赤坎古鎮一景
赤坎華僑古鎮,15萬僑胞故里,百年商貿繁榮,僑鄉文化興盛。赤坎華僑古鎮依水而興,因僑而盛。以長堤為核心,起「樓」建「市」,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在海外僑胞的支持下,先後建起了600多座騎樓,綿延3千米,傳統宗族文化與近代公共文化和商業文化在這裏交融發展,因此形成了百業興旺、商舖林立的繁華商埠。這裏走出了著名愛國僑領司徒美堂、革命烈士鄧一飛、中國電影拓荒者關文清、南樓七烈士、革命攝影先驅沙飛等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代史進程有重要影響的人物
面對文化保護傳承和城鎮發展之間的矛盾,打造赤坎華僑古鎮項目成了大勢所趨的解決方案,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2019年初,赤坎華僑古鎮啟動圍蔽修繕施工。「對古鎮歷史街區進行整體保護和修繕,保留原有風味與內涵,讓建築文化創造經濟和社會雙重效益。」開平市赤坎舊埠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張慶豐向記者介紹項目對老建築的保護修繕。項目規劃以赤坎歷史文化特徵最顯著的風貌老街作為歷史景觀軸線,以潭江內河及周邊沿江建築景觀風貌形成黃金河岸和碼頭景觀的沿江傳統風貌軸線;以赤坎兩大家族關族和司徒氏的自然領域分成上埠核心和下埠核心,展現二十世紀初期赤坎商貿繁榮景象和市井生活;構建由華僑文化展示、非遺工坊、演藝劇場、酒店、民宿等組成的複合業態體系。
據了解,赤坎華僑古鎮項目規劃佔地面積約120公頃,總建築規模約75萬平方米,項目(一期)規劃打造文化街、作坊街、傳統手信街、時尚購物街、歐美風情街、南洋風情街等,部分業態將在試業期間對外開放。項目將促進農文旅融合,帶動產業發展,為創業就業、商貿發展、文化交流與合作帶來勃勃生機。護好一棟僑房,重現一座古鎮,延續一方文脈。赤坎華僑古鎮體現了開平市委市政府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海內外鄉親的根和魂的保護傳承意識。
修舊如舊 打造文化保護傳承新標桿
「修舊如舊,讓老建築守住城市靈魂。」張慶豐說。赤坎華僑古鎮項目項目通過「修舊如舊」,對古鎮建築進行保護與活化利用,延續古鎮歷史風貌,傳承和弘揚華僑文化。
赤坎華僑古鎮近代建築群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包括19棟獨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文物建築,這些都是赤坎華僑古鎮的建築文化結晶。
關族圖書館
除了修舊如舊以保護歷史老建築,項目還通過節點和場景打造,恢復原有的居民活動氛圍,探索歷史建築、華僑文化的保護與活化利用,致力把赤坎華僑古鎮打造成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載體。
張慶豐向記者介紹,赤坎華僑古鎮項目堅守初心,深深扎根於當地人文歷史,兼顧好景觀和文化展示。
項目對古鎮內關族與司徒氏的6個宗族祠堂進行修繕,同時充分挖掘宗族起源歷史並予以展示。赤坎華僑古鎮兩大家族司徒氏和關族都十分認可項目對宗族文化的保護傳承。
此外,項目還將展示紅色文化、非遺文化。讓古鎮成為一個非遺展示基地讓非遺活起來,遊客在街頭巷尾可以與非遺文化不期而遇,讓非遺文化變得更有價值。
古鎮夜色
古鎮新使命 促進華僑華人交流與合作
關族圖書館館長關在練告訴記者:「我們圖書館理事會也經常過來拍照跟進祠堂的修繕進程,通過網絡或《光裕月報》向海外宗親僑胞匯報進展情況,大家的反饋都是很滿意。」
此外,項目還將展示紅色文化、非遺文化。赤坎華僑古鎮項目有關負責人朱元旻透露,赤坎人文文化豐富,項目對司徒美堂、沙飛等紅色資源進行挖掘梳理,並填充到相應展館、紀念館中。讓古鎮成為一個非遺展示基地,讓非遺活起來,遊客在街頭巷尾可以與非遺文化不期而遇,讓非遺文化變得更有價值。
司徒氏圖書館
司徒氏一族期盼赤坎華僑古鎮開放已久, 司徒氏通俗圖書館館長司徒錦沛告訴記者,赤坎華僑古鎮將有助於更好凝聚海內外氏族宗親,對於老一輩僑胞,赤坎的一草一木都牽動着他們的心,家鄉是他們的根和魂,打造好赤坎華僑古鎮。增強僑二代、僑三代對家鄉的歸屬感,吸引青年僑胞回鄉尋根,留住青年僑胞的根和魂。
對外,赤坎華僑古鎮項目發揮平台載體作用,守住鄉親、僑胞的根和魂。對內,項目秉承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以人為本,讓利於民。(記者 盛芳齡 通訊員 江開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