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下午,在廣東省舉辦高質量發展大會後,惠州即舉行新聞發布會,對外發布《惠州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該《行動方案》的目標是到2025年,製造業在全市經濟中的主體地位和粵省的領先地位鞏固提升,產業園區和集群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產業協同發展邁向更高層次,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先進製造業高地、製造業創新集聚地、製造業高水平開放合作先行地。
發布會現場
到2025年全市工業總產值突破2萬億元
據介紹,《行動方案》包括5大部分、23條具體措施。第一部分是總體要求。主要包括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提出「到2025年,全市工業總產值突破2萬億元,工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50%」。第二部分是發展重點。分別是: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和生命健康產業集群,並將每個集群細化了發展方向、定位和目標。第三部分是實施五大行動。共5項內容16條措施。分別是實施區域協同發展行動、補鏈延鏈強鏈行動、園區提檔升級行動、項目建設提速行動、產業提質增效行動。第四部分是推動要素保障向製造業集中。包括:加大土地供給力度、強化財政資金支持、優化金融供給結構、加强製造業人才隊伍建設。第五部分是全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環境新高地。主要包括強化「製造業當家」意識、建立健全會商協調督辦機制、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制度環境等3方面內容。
惠州市副市長黎炳盛在發布會上表示,惠州將強化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聯動發展。深度參與深圳都市圈建設,加快深莞惠一體化,推進深莞惠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清潔能源和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化學品等領域深度融合發展,共同提升產業區域影響力。聯動廣州、佛山推進國家先進製造業廣佛惠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產業集群建設,推動廣佛惠在裝備製造、超高清視頻等領域實現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攜手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
在打造創新創業集聚地方面。黎炳盛稱,將積極對接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高標準打造潼湖生態智慧區等合作平台,努力建設創新資源首要承接地和科技成果轉化首選地。探索建設惠港特色合作平台,高標準建設港澳青年創業基地,營造適合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的人文技術環境。
發布會現場
聚力打造「2+1」現代產業集群
《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惠州支柱產業集群效應更加凸顯。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兩大產業集群產值分別達6000億元、8500億元,規模分別較2020年翻一番,為打造2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奠定堅實基礎。生命健康產業集群長足發展,實現規模300億元以上。
惠州市委書記劉吉在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通過視頻表示該市將集中資源加快推進石化能源新材料和電子信息兩大萬億級產業集群建設,不斷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做強做優3個國家級園區同時打造7個縣區的千億級園區,激發縣域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劉吉透露,今年,惠州市GDP計劃增長7%以上。
近年來,惠州工業經濟快速增長,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動能澎湃。去年,該市工業投資完成1397億元、增長42%,總量、增速均居全省第2。規上工業總產值達1.11萬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2425億元、增長6.3%,其中規上製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的比重達9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近4千家,產值超百億工業企業達16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36家。此外,惠州還榮獲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產品2個,實現「零」的突破。
去年,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規模達3450億元,在現有中海油2200萬噸煉油、中海殼牌220萬噸乙烯的基礎上,埃克森美孚、恆力石化等世界500強石化龍頭企業先後密集落戶,呈現國企、民企、外企同台競技良好局面。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總產值首次突破5000億元大關,規模位列全省第三,集群規模以上企業855家,其中12家企業產值超百億元,11家企業上榜全省電子信息製造業100強,15家企業在境內上市。生命健康產業集群形成中醫藥製藥、生物醫藥材料、醫療器械、醫療設備智造、中藥材種植加工、藥食同源飲品生產、健康旅遊綜合體等產業布局。
推動土地資源要素向製造業集中
該《行動方案》還提出園區提檔升級行動,推動土地資源要素向製造業集中。
惠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廖巍對此表示,將進一步科學統籌和明晰產業布局,讓各個產業園區各展所長,形成功能錯位、高效聯動的產業集群。「3+7」工業園區將圍繞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兩大產業和生命健康產業,結合園區各自的產業基礎和龍頭企業,細分產業發展方向,並據此編制產業招商圖譜以及重點招商企業清單。力爭到2025年,「3+7」工業園區規上工業總產值達1.5萬億,合計工業產值佔全市的比重超75%。
廖巍稱,2020年以來,惠州「3+7」工業園區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年均投入150億元。2023-2025年,惠州將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專項債和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鼓勵國有企業參與園區建設,多渠道籌措社會資金加大園區建設,三年累計投資將超650億元。
與此同時,惠州將推動土地資源要素向製造業集中。按照「工業項目優先、工業園區優先、拿地即動工優先」原則,精準配置用地規模和新增建設用地指標。落實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70%以上用於工業項目及其配套建設。科學推進工業用地收儲和供應,積極盤活「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鼓勵支持低效、低容積率工業企業「工改工」,建設高標準現代化廠房,支持工業企業盤活土地資源提高利用率。(記者 盧偉)
頂圖:發布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