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不到一個月,便是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公布的日子,相關的公眾諮詢工作仍在進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天早上出席香港電台舉辦的「眾言堂」節目,與近百位市民就預算案交流意見,從醫療、民生到房屋;從經濟發展到公共財政,市民關心範疇廣泛,財爺也就部分議題作重點解說。陳茂波今日(29日)在網誌表示,歸納來說,市民關心的議題主要有三方面: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經濟復蘇的進程和社會民生的切身需要。
陳茂波昨天出席港台「眾言堂」節目,與近百位市民就預算案交流意見。
陳茂波指出,過去幾年的經濟受疫情困擾,來自各項稅款及政府收費的財政收入都有減少,3年來的防疫抗疫及支援措施涉及財政支出共6000多億元,這兩項因素令2020/21年度出現歷來最高、多達2000多億元財政赤字。2022/23年度赤字預計也將達1000多億。在對抗疫情及經濟下行之際,政府堅定及果斷地採取了擴張性財政政策,透過逆周期措施增強對市民及中小企的支援,穩住了社會和市場信心。措施亦發揮了預期成效,並獲得市場及評級機構的認同。
公共財政須具可持續性
隨着社會步入後疫情階段,防疫措施逐步解除,內地和香港逐步有序通關,陳茂波認為,今年的經濟肯定比去年好,財政策略因此亦有需要作出調整。連續幾年的擴張性財政政策,令財政儲備大幅下降到8000億的水平,相當於約12個月的政府開支,遠低於3年前、相等於20多個月開支的水平。
面對經濟及市道受壓,政府在非常時期採取非常措施,穩住民生。然而,隨着經濟回穩、財政措施必須作出相應調整,陳茂波指,這是負責任的做法,亦符合《基本法》第107條所提出的原則。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是香港社會和經濟穩定繁榮發展的基本要素之一。香港作為細小、全開放型的經濟體,需要有充足的財政實力,才能抵禦外圍變化所帶來的風險。許多外國實例也顯示,不可持續的公共財政狀況,將影響當地經濟和金融系統的穩定,而這亦關乎到市民的穩定生活。
密切觀察疫後經濟恢復情況
陳茂波續指,儘管今年經濟將較去年改善,但仍須密切觀察疫後經濟恢復的速度與力度,特別是經濟復蘇之初,市場信心比較薄弱,如在這時候大幅收緊財政開支,可能不利於鞏固復蘇勢頭。此外,不同行業的經營環境、不同階層打工仔的收入恢復也許有滯後,市民對經濟復蘇的「體感溫度」也許存在落差。考慮到這些因素,即使面對需要縮減公共開支的巨大壓力,但亦未必適宜一刀切取消所有紓緩措施。
因此,下年度的財政政策將由「相當寬鬆」的擴張性取態,過渡至「中間偏鬆」。陳茂波表示,政府既要聚焦扶持弱勢、更要增強經濟動能,進一步增強市民對經濟改善的信心,但同時也要着力管控公共開支,以維護市場對政府財政穩健的信心。但純粹減少開支,無助於增加未來的收入,政府必須兩個目標一併全力全速推進,務求在維持財政可持續性的同時,造就經濟蓬勃發展,且不斷增強發展動能。發展是硬道理,經濟發展得好,才有財力回應各項社會民生的訴求。
「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結合
陳茂波表示,從過去幾年大力投資創科,到現在吸引企業、招攬人才等舉措,也是希望增強經濟動力,讓創科應用協助傳統產業升級轉型、讓創新科技推動新興產業茁壯成長。對於站在新發展階段的香港,「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要更好地結合,幫助香港經濟保持優勢與活力的,也是確保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發展的鑰匙。
讓經濟更蓬勃多元的發展、產業更豐富,經濟結構不至於過分集中,從而造就更多優質的就業機會,這關乎到經濟、亦關乎到民生。這是《財政預算案》的另一條主要思路。
陳茂波還指,編製這份預算案的最大挑戰,是面對龐大財赤,「節流是必須、開源更重要」。在這情況下,一些推出已有多年的紓緩措施可能需要調整。在考量不同措施時,會盡可能緩減對弱勢社群的影響,但對於必須壓縮開支的環節,以至可能須分擔的額外稅負,也希望獲得市民的理解、體諒和支持。
將「蛋糕」做大、分好
展望未來,隨着經濟全面復蘇和重拾動能,公共財政狀況希望能有所改善。陳茂波指,政府必須將經濟發展得更好更強,「將蛋糕做大、也把蛋糕分好」。政府要鞏固這階段各行業的復蘇,也要增強未來的經濟增長動力。香港在新發展階段,正迎來新機遇、新潛力、新優勢。當局將主動出擊,加強對外宣傳香港的新定位、新發展。
陳茂波續指,《施政報告》提出要說好香港故事,由其領導的「推廣香港新優勢專責小組」上周正式成立,成員包括相關的政府官員、各行業的傑出人士,也包括眾多「香港隊」夥伴機構,大家將合力建構推廣策略,並透過直接溝通和公關推廣,讓本地、海外和內地的朋友對香港的優勢與機遇有更全面的了解、更深入的認知與更充分的認同,讓香港未來的發展能展翅騰飛、兔躍新程,邁進新階段、躍上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