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時評】財策因時制宜 促經濟紓民困-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商報時評】財策因時制宜 促經濟紓民困

2023-01-30
来源:香港商報網

 還有不足三周,新預算案就會發表。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於網誌預告,下年度財政政策的取態將由「相當寬鬆」過渡至「中間偏鬆」,直言「收緊擴張性是無可避免並有必要的」,並指面對龐大財赤「節流是必須、開源更重要」。不過,他同時強調,在維持財政可持續性的基礎上,仍會聚焦扶持弱勢、增強經濟動能,因為唯有經濟發展得好,才有財力回應各項社會民生訴求。

 疫情重創經濟,疫下採取逆周期擴張性財策,不單合理、必要,也是香港以外世界各地的普遍做法。2020年上半年香港經濟便破紀錄地倒退9%,2021年縱因基數效應反彈6.3%,但2022年第五波疫情卻令經濟重陷衰退,其中最新第三季GDP仍跌4.5%。擴張性財策下,香港經濟都如斯疲弱;倘沒政府刺激,下行幅度必更誇張,失業情況亦必更嚴重,市民生活更捉襟見肘。環顧世界,美國和英國於2020年的財赤也飆至相當於GDP約15%,翌年財赤仍然高企;至於香港,同期財赤為GDP約10%,翌年且馬上扭虧為盈,情況無疑遠為理想。

 香港庫房底子厚,但無止境的財赤絕不健康。陳茂波預計,今年料又出現千億赤字,而反映逆周期措施理應隨經濟復蘇相應調整,形容這是負責任的做法。必須釐清,所謂收緊擴張性,不同於反過來變成緊縮財政,只是繼續擴張的程度,須在財政紀律與適度刺激之間更好平衡。畢竟,香港最新經濟仍未擺脫收縮,即使有通關效應提振,復蘇勢頭仍未鞏固;為促復蘇,政府還須推一把,例如在2月展開「香港回來了」的宣傳推廣,就是有為、高效的適切之舉,有利市場和市民更快享受到經濟反彈的果實。關於財策之變,早前英國便提供了深刻教訓,時任財相關浩霆及首相卓慧思不顧財赤惡化而大幅減稅,結果導致英鎊應聲暴瀉、金融市場激烈動蕩,最終不得不改弦易轍,新財相侯俊偉日前便拒絕在新財年推出減稅措施。

 香港財政狀況較佳,至少不用舉債度日,仍有數千億計儲備,故有條件續推振經濟、紓民困的措施。問題是,如何確保公帑更加用得其所,把資源集中到最有需要的環節,及做好財富再分配的工作?不同行業、不同人士對經濟復蘇或有不同的「體感溫度」,預算案既要解決「患窮」疑難,亦要解決「患不均」問題,誠為預算案最棘手部分。其中,消費券的效果良好,一來較直接派錢更能提振內需,二來較減稅退稅亦惠及更多基層,而且又沒推高通脹,還可推動電子支付普及,加上再次派發的行政成本已大降,所以消費券應列為長期財策工具,尤其在恢復通關後為在港消費提供誘因。然而,在收緊擴張性的大方向下,消費券要如何調整?是否可針對不同市民派發不同金額?關鍵是要確保合理公平。

 說到底,唯有創造財富,才有財富可供分配,繼而滿足方方面面的需要。預算案的擴張財策,不是倒錢落海,而是對發展、對社會的投資,可於促經濟、紓民困之上取得回報。香港經濟最壞時刻已過,但仍乏力,預算案要好好提供助力,助大家驅寒保暖。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

[责任编辑:黄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