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中醫】中醫骨傷科史話-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漫話中醫】中醫骨傷科史話

2023-02-13
来源:香港商報副刊

   (文:吳文豹)中醫骨傷學科歷史悠久,它是在與各種損傷疾病的診治中逐漸形成的一門獨立學科。

   中醫骨傷科是用中醫理論,對受傷的人體皮肉、筋骨、氣血、臟腑、經絡,用辨證論治並結合現代醫學技術加以診斷及鑒別後,分別應用中藥內服、外敷、手法與固定、練功等方法進行治療的一門專科。

   在中醫歷史上曾有過折瘍、金瘍、金鏃、接骨、正骨等不同稱謂。

   我們的祖先為了對付自然界各種災難,抗擊猛獸侵襲,逐漸積累了原始醫藥知識,摸索出能醫治創傷疾病的方法。用手理傷、對傷口用草藥塗裹、止血、止痛、消腫、排膿等療法。

   在古代,人們採用午卻邪舒筋,逐漸產生了導引之術,並出現在新石器時代的外科手術器械「砭鐮」,和外傷科的名醫——俞跗。到夏代用人工釀酒,用來麻醉與消毒。到了商代由於冶煉技術的發展,出現了最初的傷外科「手術刀」。並已應用活血藥內服治療跌打損傷。醫學的「醫」字,左上方的「医」,其意原是為受傷的軀體裏取出「箭頭」(矢),放於「匚」內,下方的「酉」,說明已用酒劑來作治傷病。

   周代,已有醫政分科。《周禮‧卷九》把醫生分為食醫、疾醫、瘍醫和獸醫,其中瘍醫就是外科和骨傷科醫生,他們職責是「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劀殺之齊」。損傷分為「傷」(皮膚損傷破裂)、「創」(皮膚與肌肉損傷破裂)、「折」(骨骼折斷)、「斷」(皮、肉、筋、骨完全斷裂)。同時採用「瞻」、「察」、「視」、「審」四種診斷方法。從中國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學帛書的一些戰國文獻中都保存了當時診治骨折、創傷及骨病的豐富經驗。

   《黃帝內經》中講述的肝主筋、腎主骨、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主血脈及氣傷痛、形傷腫等理論都被骨傷科在臨床中應用及指導醫療。

   西漢初期,名醫淳于意留下的「診籍」,記錄了兩例完整傷科病案,一是墮馬,一是舉重致傷。

   晉代葛洪在《肘後救卒方》中記載了顳頜關節脫位口內整復方法。他還首先記載了使用夾板(竹簡)固定骨折。

   南北朝時,龔慶宜著《劉涓子鬼遺方》(公元483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外傷科專書。收載治療金瘡跌仆方計34首之多。

   北魏太醫署已有骨傷專科醫師,稱為「折傷醫」。

   宋元時代,宋「太醫局」設立「瘡鏃兼瘡腫科」。元代「太醫院」設十三科,其中有「正骨科」和「全鏃兼瘡腫科」。

   明初,太醫院設有十三科,其中「接骨」、「全鏃」兩科屬骨傷科範疇。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載藥1892味,其中骨傷藥有170餘種。

   清代吳謙等人著寫的《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系統總結了清代以前的骨傷科經驗,把正骨手法歸納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稱為「傷科八法」。

   到了最近一百年,骨傷科已與外科分離,成為專治骨折、傷筋、內傷之專科。

31.jpeg

筆者簡介:吳文豹教授,前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從事中醫臨床、醫學教學55年。曾在滬時從業西醫骨科臨床經驗達17年。在中醫骨傷、推拿、針灸及中西醫結合領域頗有造詣。對臨床、教學有獨特見解與理論學說。

[责任编辑: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