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事講場】專注精準扶貧 提升紓困成效-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港事講場】專注精準扶貧 提升紓困成效

2023-02-14
来源:香港商報

 資深地區工作者   何博浩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於2月22日發表,財政司辦公室正就預算案向公眾進行諮詢。香港經歷了黑暴及三年疫情,百業蕭條,經濟衰退,失業率高企,民生問題多,如今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香港與內地實現全面通關。市民們普遍對今次的財政預算案甚為關注,寄望預算案能為民紓困扭轉乾坤,幫助香港重回正軌,在經濟上達到「由治及興」的目標。

 派消費券無助解決貧窮問題

 不同政黨及界別紛紛向財爺出謀獻策,當中最為激烈的討論是有關消費券應否繼續派、派多少、如何派等爭論。無可否認,消費券能在短時間內幫助市民紓困,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向全港市民發放一次性資源以促進商業活動及消費行為,從而刺激整體經濟,尤其能夠幫助處於水深火熱的基層市民解決燃眉之急。但消費券始終有它的局限,作為一次性的紓困措施,消費券無能力恒久地幫助到基層市民在政策規劃中脫貧。政府在連年財赤之下仍然選擇利用擴張性財政政策,推出逆周期措施以緩減經濟下行壓力,除了應該考慮社會當前需要,也要顧及長遠的目標作出適當平衡。

 政府扶貧委員會在2020年公布的《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指出本港貧窮人口多達165.3萬人(政策介入前)及55.4萬人(所有政策介入後)。在疫情期間經濟及就業情況嚴峻,整體工資增幅減慢及工時減少,人口高齡化及住戶小型化的結構性趨勢仍然持續,衍生更多沒有就業收入的獨老及二老退休戶,就算政策介入的投放資源屢創新高,我們也難預期貧窮人口會在短期內回落。

 政府的政策介入涵蓋恒常現金項目(綜援、長者生活津貼、傷殘津貼等)、非恒常現金項目(一萬元現金發放計劃、防疫抗疫基金、消費券)以及須經查的非現金福利(公屋、青年宿舍等),但正如前財爺的金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增加非恒常現金項目的投放只能協助社會解決一時之困,如果是以減少貧窮入口,提升市民生活質素為目標,政府應該做的是優化各種恒常現金項目及推行更多恒常的非現金福利,實際地支援有工作能力的人士通過就業自力更生。

 港府可借鑒內地扶貧經驗

 在脫貧攻堅方面,筆者認為港府應該多向內地學習。在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理念,目標是在2020年令全國貧困人口脫貧。所謂「精準扶貧」即是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運用科學有效的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簡而言之就是精準分析致貧原因,針對不同貧困戶的特殊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將合適的資源投放在合適的地方上。國務院就着精準扶貧戰略制定一系列方針規劃,要求做到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國務院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通過扶持生產、發展就業、易地搬遷安置、保護生態、配對教育及制定低保政策等方方面面去實踐脫貧攻堅戰,同時動員全社會參與形成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

 精準扶貧的成功例子比比皆是,如長年是貧困縣的山東曹縣,當地政府改造電網提升網速,專設電子商務發展基金,並為全縣免費發放電腦,引導貧困戶做電商,結果短短幾年間曹縣逆轉經濟狀況,成為了「淘寶村」並帶動周邊鄉鎮跟進發展,產品遠銷10多個國家和地區,80%以上的人家擁有私家車,從貧困縣一舉變成了小康縣。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提到,中央政府在脫貧攻堅戰取得關鍵性成就,在精準扶貧的戰略下,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取得了每年減貧1300萬人以上的成就。

 內地精準扶貧的經驗非常值得特區政府制訂財政預算案時參考,我們需要清楚了解到香港貧窮人口的成因才能對症下藥根治問題,無論是派現金或派消費券都只能短暫緩解貧困家庭的生活,政府不應因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信念而盲目派糖。筆者認為香港社會中的「N無人士」值得政府投放更多資源作精準扶貧,所謂「N無人士」往往是未合資格申請或正在排期申請公屋的市民,未能受惠於過往財政預算案的減免差餉、電費補貼、公屋免租、綜援長生津雙糧等等政策。其實政府應積極將資源集中在優化更多恒常現金項目及非現金福利,例如上調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現金津貼試行計劃恒常化、興建更多簡約公屋、提供更多失業人士的再培訓機會及再就業津貼、訂立完善的退休保障制度等等。香港的儲備和資源始終是有限,但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如果政府能利用中央的精準扶貧經驗制定財政預算案分配社會資源,香港基層市民全面脫貧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赵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