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賢力量主席 蘇祉祺
隨着香港取消大部分防疫措施並恢復與內地正常通關,目前已正式步入「後疫情時代」。在此社會百業待舉之際,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公布在即,社會各界對預算案各有期盼,包括預算案如何有效刺激內需、促進招商引才,以提振受疫情重創的本地經濟。其中,是否繼續派發消費券,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
根據香港研究協會最新的預算案民調結果,有80%受訪者認為派糖措施應該包括發放電子消費券;若發放消費券,40%受訪者認為金額應維持一萬元,認為應增加的有36%。可見大多數市民期盼政府再派消費券,但對派發金額的要求不一。
調查亦發現,共有80%低收入家庭受訪者認為消費券金額應維持一萬元甚或更多,而中等及高收入家庭受訪者則較多支持維持不變。綜合民調數據,市民普遍贊成消費券金額維持在一萬元,而基層家庭人士對金額則有更龐大的需求,在社會復常的過渡期,預算案的扶助措施實有需要向低收入人士傾斜。
有見及此,筆者建議繼續派發消費券,催谷內需,不過亦要「因人」及「因業」制宜,針對基層人士及疫下受困行業予以特定補助,精準扶助。事實上,財政司司長曾預告,政府將改以「中間偏鬆」的取態着力管控公共開支,以維護市場對政府財政穩健的信心。再者,恢復與海內外通關後,消費市道可望出現反彈,政府宜借助市場力量,推動經濟復蘇。
因此,「一刀切」全民派發等額消費券的做法已不合時宜。政府可稍作變通,改為推行「定向型」消費券,在特定人群方面,透過關愛基金向弱勢社群發放額外金額的消費券。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參考「亞洲四小龍」的經驗,向市民推出只適用於特定行業的「定向型」消費券。譬如新加坡曾推出「旅遊消費券」,只限於購買旅遊景點門票、遊覽行程及支付酒店住宿;韓國則以「抵扣券」的形式派發消費券,適用於住宿、旅遊、體育、餐飲等行業;而台灣亦曾推行僅用於百貨公司、餐廳、夜市等行業的消費券。預算案可針對長時間受「限聚令」影響的處所,包括酒吧、電影院、健身中心等場所,提供特定金額的消費券以支援行業復蘇。
特區政府應堅持「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有機結合的管治理念,避免因簡單的平均化而造成資源錯配,並且把握兩地全面通關的契機,創造有利環境,推動經濟復蘇,充分發揮香港的獨特優勢。財政司司長在制訂預算案時,既要避免受民粹所牽制,亦要對民意有足夠的掌握和重視,做到「知市民所痛」,方能「急市民所急」,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同時推動香港經濟快速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