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廣東省委關於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中共廣東省委關於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

2023-02-28
来源:南方plus客戶端

中共廣東省委關於深入推進綠美

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

(2022年12月8日中國共產黨廣東省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通過)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推動我省高質量發展,現作出如下決定。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堅定不移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林業生態建設,深入實施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六大行動」,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增強固碳中和功能,保護生物多樣性,構建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新格局,建設高水平城鄉一體化綠美環境,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廣東樣板,走出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廣東路徑,為我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提供良好生態支撐。

 (二)基本原則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堅定不移走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推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人民至上、增進福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增加高質量林業生態產品的有效供給,推動綠美生態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促進鄉村振興,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求真務實、科學綠化。尊重當地氣候條件,科學選擇綠化樹種,審慎使用外來樹種,堅決防止亂砍濫伐,堅決反對「天然大樹進城」、「一夜成景」、只搞「奇花異草」等急功近利行為。

 ——系統謀劃、分類推進。堅持系統觀念,統籌規劃、建設、管理等環節,嚴守耕地紅線,高標準、全方位謀劃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注重整體與局部相協調,不搞「一刀切」。

 ——群策群力、久久為功。堅持群眾路線,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弘揚塞罕壩精神,創新社會參與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制度機制,推動形成全社會人人愛綠、積極植綠、自覺護綠的生動局面,持續提升綠美廣東生態質量水平。

 (三)目標任務

 到2027年年底,全省完成林分優化提升1000萬畝、森林撫育提升1000萬畝,森林結構明顯改善,森林質量持續提高,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城鄉綠美環境顯著優化,綠色惠民利民成效更加突顯,全域建成國家森林城市,率先建成國家公園、國家植物園「雙園」之省,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到2035年,全省完成林分優化提升1500萬畝、森林撫育提升3000萬畝,混交林比例達到60%以上,森林結構更加優化,森林單位面積蓄積量大幅度提高,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顯著增強,多樹種、多層次、多色彩的森林植被成為南粵秀美山川的鮮明底色,天藍、地綠、水清、景美的生態畫捲成為廣東亮麗名片,綠美生態成為普惠的民生福祉,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廣東樣板。

 二、構建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新格局

 (四)優化綠美廣東的空間布局。強化規劃引領和空間管控,編制實施國土空間規劃,發揮「多規合一」優勢,合理安排綠化用地,統籌點、線、面全域推進綠化美化提質增效,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全面打造自然保護地和城市綠地體系,推進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山地公園、風景名勝區、植物園等建設,持續提升點狀生態空間質量。全面打造生態廊道,推進優化綠道、碧道、古驛道等建設,持續提升帶狀生態空間綠化美化水平。

 (五)建設陸海統籌的秀美山川。結合全省自然地理空間分布,加強重點區域生態治理。優化提升南嶺、蓮花山、雲開山等主要山脈的森林景觀和生態質量。強化東江、西江、北江、韓江、鑒江等主要江河流域,以及重要水源地和大中型水庫集雨區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建設。推進海岸帶保護和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打造山海相連、藍綠交織的生態景觀,拓展親山傍海、和諧共生的自然格局,建設通山達海、色彩多樣的魅力綠美空間。

 (六)打造城鄉協同的美麗家園。以森林城市創建和森林城鎮、森林鄉村建設為載體,因地制宜推進林網、水網、路網「三網」融合,協同構建「林和城相依、林和人相融」的高品質城鄉綠美生態環境。堅持以本土物種為主,宜樹則樹、宜果則果、宜花則花、宜草則草,按照「一條綠化景觀路、一處鄉村休閒綠地、一個庭院綠化示範點、一片生態景觀林」標準,打造推窗見綠、出門見景、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

 三、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重點任務

 (七)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行動。按照適地適樹原則,優化重要生態區域低效林的林分結構,持續改善林相,提升林分質量。科學開展森林經營,以自然地理單元和縣級行政區域為單位,調整和優化樹種林種結構,營造高質高效鄉土闊葉混交林,提升森林生態效益。加強森林撫育和封山育林,促進中幼林生長,提高林地生產力和森林蓄積量。實施區域一體化保護和綜合治理,集中連片打造功能多樣的高質量林分和優美林相,推動森林資源增量、生態增效、景觀增色,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碳匯能力。

 (八)實施城鄉一體綠美提升行動。全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提升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設水平,加快創建汕潮揭、湛茂陽森林城市群。持續提升山邊、水邊、路邊、鎮村邊、景區邊「五邊」綠化美化品質,深入開展「四旁」植綠活動,推進留白增綠、拆違建綠、見縫插綠,加強立體綠化美化,建設公共綠地和美麗庭院。開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讓山體重披綠裝、重展綠顏。依托城鄉特色景觀稟賦,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建設森林城鎮、森林鄉村和綠美古樹鄉村、綠美紅色鄉村等,營造「城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綠美城鄉人居環境。

 (九)實施綠美保護地提升行動。持續強化就地與遷地保護,全力創建南嶺國家公園、丹霞山國家公園,推動南嶺自然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加強森林生態景觀營造,打造多彩嶺南山地,建設一批示範性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山地公園、郊野公園。高標準建設華南國家植物園,打造彰顯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萬物和諧的國家綠色名片,支持有條件的市縣建設植物園、樹木園。高水平建設深圳「國際紅樹林中心」,加快紅樹林營造修復,建設萬畝級紅樹林示範區,全面提升紅樹林等濕地生態系統質量和服務功能。

 (十)實施綠色通道品質提升行動。在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國省道等主要通道兩側山體,營建森林景觀帶,增強森林生態功能。提升綠道、碧道、古驛道森林景觀,建設森林步道,推動鄰近的古村落、歷史遺蹟、自然公園等串珠成鏈,讓森林融入城鄉,讓人們貼近自然。以生態化海堤、濱海濕地、魅力沙灘、美麗海灣、活力人居海岸線建設為重點,打造濱海綠美景觀帶,暢通山海相連的林廊綠道。

 (十一)實施古樹名木保護提升行動。推進重要古樹名木視頻監控和保護工程建設,開展古樹名木資源監測調查,加強實時動態管理。強化古樹群保護,推進古樹公園建設,嚴格保護古樹名木及其自然生境,對瀕危古樹名木及時搶救復壯。建立健全古樹名木分級管護制度,嚴格查處違法違規遷移、破壞古樹名木行為。在城鄉建設和城市更新中,最大限度避讓古樹名木,促進古樹名木與城鄉基礎設施和諧共存,留住綠美廣東鄉愁記憶。

 (十二)實施全民愛綠植綠護綠行動。堅持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全面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充分發揮各級黨政機關、群團組織、企事業單位等的表率作用,積極調動社會組織和志願者力量,營造「青年林」、「巾幗林」等主題林。創新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完善義務植樹網絡平台,拓寬「認種、認養、認捐」渠道,建立一批「互聯網+義務植樹」基地,打通義務植樹「最後一公里」。廣泛開展關注森林活動,營造全社會參與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良好氛圍。

 四、發揮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綜合效益

 (十三)提高綠美廣東的經濟效益。促進林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重點推動油茶、竹子、中藥材、花卉苗木、經濟林果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提高林地產出率,向森林要食物、要蛋白,促進鄉村產業振興、農民增收致富。加快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做大做強林業龍頭企業,打造林業產業集群,建設現代化林業產業體系。持續推進林產品品牌建設,打造「粵林+」特色品牌。搭建林產品交易平台,提升優質林產品經濟價值。建立林業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推動林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十四)增強綠美廣東的社會效益。充分發揮森林固碳儲碳作用,增強「雙碳」服務功能。完善林業碳匯交易機制,加大林業碳匯項目開發和儲備力度,探索提高林業碳匯在廣東碳交易抵消總量中的比例。科學利用林地資源和森林景觀,大力發展森林旅遊、森林康養等新業態,增加優質森林生態產品供給,增進生態民生福祉。加大生態保護補償力度,適時調整公益林補償標準,健全自然保護地生態補償制度,探索建立天然林生態補償制度。

 (十五)挖掘綠美廣東的文化價值。深入挖掘綠色生態產品文化內涵,繁榮發展生態文化,推進文旅融合發展,開發一批具有廣東特色的生態文化產品,孵化發展生態文化產業。活化利用豐富的森林、濕地等自然資源和歷史人文資源,建設高品質的自然教育基地、自然博物館等,打造粵港澳自然教育特色品牌。加快構建廣東特色生態文化傳播體系,講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故事、大灣區故事、廣東故事。

 五、提升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治理水平

 (十六)全面落實林長制。壓實各級黨委和政府保護發展森林資源的主體責任,強化各級林長森林資源保護發展目標責任制考核,落實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構建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省市縣鎮村五級林長體系作用,全面加強各級林業主管部門隊伍建設,充實基層執法和護林力量,增強全省森林資源網格化管理能力。

 (十七)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集體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推進林業產權確權、登記、監管、流轉、定價、抵(質)押等工作。探索建立林權收儲機構,大力發展國家儲備林。健全林權登記與林業管理信息互通共享機制,完善林權交易服務體系,提高林業綜合管理效率。

 (十八)創新造林綠化機制。完善造林激勵政策,創新林木採伐管理機制,建立健全造撫一體、造采掛鈎的森林資源培育和管理制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持續推進以獎代補、先造後補、以工代賑,完善造林項目管護機制。

 (十九)強化資源保護監管。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制度,加強森林督查、巡護,強化林地使用和林木採伐監管。推動天然林保護與公益林管理並軌。加強林業領域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健全有害生物監測預防體系,加大松材線蟲病及外來入侵物種防治力度。推進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健全森林防滅火責任、組織、管理、保障體系。持續完善林業保護法規制度體系,強化林業行政執法和司法協同聯動,嚴厲打擊破壞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

 六、組織保障

 (二十)加強黨的領導。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全過程各方面。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統籌協調,定期聽取工作匯報,及時研究解決重大問題,明確任務分工,強化督促落實。各級綠化委員會要充分發揮協調指導作用,各級林業主管部門要牽頭推動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各項任務落地見效,各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互相配合,細化落實舉措,形成全省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工作格局。

 (二十一)強化政策支持。加大各級財政資金統籌力度,加強綠美廣東生態建設資金保障。創新林業投融資機制,鼓勵開發符合林業生產特點的金融產品,積極推動政策性銀行貸款支持林業生態建設。大力推廣林業特色險種。完善產權激勵、資源利用、金融等政策,落實國家有關稅收政策,建立健全社會資本參與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機制。

 (二十二)強化科技支撐。加強生態保護、綠色產業領域科技創新,重點突破林木良種選育、鄉土珍貴樹種擴繁、森林質量提升、生態修復、有害生物防控、林草智能裝備研發等關鍵技術。強化科技成果轉化、科技示範推廣和標準實施應用,積極推廣實用、高效、便捷的綠化機械。依托數字政府一體化平台,加快「感知林業」建設,提升森林資源保護發展信息化、數碼化、智能化水平。

 (二十三)注重宣傳引導。深入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弘揚生態文明理念,普及綠色發展科學知識,倡導愛護生態、崇尚自然、綠色消費的生產生活方式。廣泛開展綠美廣東專題宣傳活動,培養一批宣講志願者,推動大地植綠、心中播綠、全民享綠成為時代新風尚。

[责任编辑:杨颖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