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口罩廠將向環保醫療轉型 林健鋒望向大灣區-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闻 > 香港

後疫情時代|口罩廠將向環保醫療轉型 林健鋒望向大灣區

2023-03-01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在新冠病毒疫情初期,一度面對「一罩難求」的困境,市民為搶購口罩更曾四出奔波。牽頭成立「CareHK」口罩廠的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林健鋒,在接受香港商報訪問時表示,即使取消口罩令都不會「收爐」,未來廠方會保留部分生產線,同時為廠方進行轉型,製造環保、醫療類別的產品。在本港與內地全面通關後,粵港澳大灣區亦能為業界帶來機遇,林健鋒舉例指,大灣區城市可為環保產品提供原料乃是半製成品,本港則可進行包裝等最後工序。

 設廠因不忍長者「周圍撲」

31.JPG

 林健鋒指未來仍會保留部分生產線。記者 馮俊文 攝

 回望三年前左右,林健鋒決定做口罩廠,是因為當時香港確實很缺乏口罩,已是去到「一罩難求」的地步。當他看到長者在三更半夜排隊五六小時,卻只買到「十隻八隻口罩」,對此感到心酸。所以他希望製造口罩給香港人使用,為市民解決燃眉之急。他堅定地說:「由開始到現在,口罩廠一直都在服務香港,沒有將口罩出口。」他憶及政府曾說過,在「危急的時間,希望香港人做到自己的口罩,供應給香港,不用『周圍撲』。」

 雖然他過往未曾做過口罩,但當三年前向合作夥伴提起時,大家很快有共識及決定。當年從外地公幹回港後,就立即對外公布會製造口罩,開始時間是在宣布後一個月。之後,即時購買機器及原料、設計口罩機,並安排廠房改裝成無塵廠房。僅僅在數天內,就將整個口罩廠的構思落實。

 然而,口罩廠運作的首兩三星期絕非一帆風順,箇中辛酸外人難以了解。所幸最終可兌現承諾,在30天後製造出首批口罩,他笑言,最重要是「有心做」,並感受到香港人很有愛心。

 高峰時月製口罩逾千萬個

30.JPG

 現在市面已無大需求,廠房亦由一日三班減為一日一班運作。記者 馮俊文 攝

 他憶述,廠方最初只製造平面樣式口罩,後來製造更高規格的KN95、KF94等口罩;最初是原料有什麼就做什麼,顏色只限藍色、綠色;去到現在,許多人已將口罩視為時裝配搭「服飾」之一。高峰時期,口罩廠每月製造過千萬個口罩,即每天六七十萬隻,但現在市面已沒有此等需求;廠房亦由一日三班減為一日一班運作。

 林健鋒說,不想放棄口罩廠,初心是幫助香港人,自己也沒有拿取政府資助。他直言不會「收爐」,仍會將口罩廠運作下去。不過,現在都要想一想,將部分廠房進行哪一方面的轉型。現時口罩廠本身是合規格(包括ISO標準)無塵廠房,至於日後製造哪一產品,與醫療、環保相關的都在考慮之列。他稱,最重要的是善用香港資源,環保相關轉型符合經濟原則,亦有發展空間,而政府給予的實際支持很重要。

 在香港與內地通關後,林健鋒在2月初立即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內地城市考察過,認為當中存在發展機遇,有利口罩廠轉型。他以環保產品為例,日後塑膠製品需要使用取代品,包括紙、竹等;而香港可以進行將半製成品加工的程序,這當中需要原材料,香港未必有,例如取代品之一的竹。日後牙刷膠柄不用塑膠製造,或會以竹製造,可是在哪裏種植對香港而言是一大問題,北部都會區所提供的空間都不會足夠。

 灣區可提供轉型商機及市場

29.JPG

 林健鋒表示,口罩廠經歷數年發展,現已成時裝配搭的「服飾」之一。記者 馮俊文 攝

 不過,他從大灣區城市看到機會,當地可種植竹林並做成半製成品,之後在香港進行包裝等最後工序。他說,大灣區除了有商機,更有市場,日後大灣區發展也趨向一體化,出口可伸延到內地其他省市。

 「工商界已準備好,期望與政府合作。」林健鋒希望政府在資助計劃上可以更靈活。他舉例說,口罩的原材料之一熔噴布價錢浮動,價錢從20萬元一噸,後來可以「三級跳」,變成50萬、60萬,甚至是80萬元一噸,但如過程中「問來問去」,就未必能做到有貨即買、貨如輪轉的程度。另外,他亦希望政府檢視「價低者得」的採購原則,並簡化資助計劃的申請程序,在招標過程引入本地生產優先元素。(記者 林駿強)

[责任编辑: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