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文豹)人到中年、老年,常常出現關節痛症狀,關節痛又是多種多樣,有關節腫痛、關節內有積水、關節生骨刺、行動不便、疼痛纏身等。
關節痛可因外傷、勞損、退化和各種疾病引起,要了解這些關節痛我們先要知道有關關節基本常識及關節的結構與生理病理。
人體的關節,根據其運動程度,可分為不動關節:骨與骨之間表面幾乎直接接觸而無活動餘地。微動關節:由纖維骨盤連結,如椎體之間,或纖維性骨間韌帶連結。可動關節:由關節囊和充滿關節液的關節腔來把兩骨連結在一起,這種關節活動自由,也是人體最常見的關節。這些關節還有輔助結構,主要由韌帶、滑膜皺襞、關節盤、關節盂緣組成。關節腔內有滑液,它既是營養劑,又是滑潤劑。但一旦外傷、發炎等,滑液會增多,造成關節水腫、積水。關節面由軟骨覆蓋,這種軟骨幾乎都是玻璃軟骨。滑膜關節的薄弱部位由韌帶來加強,有的韌帶在關節外加強,也有的在關節內加強關節的穩定性。關節的韌帶一般為致密的結締組織,它們幾乎都是膠原纖維。這些滑膜及韌帶均分布有痛覺神經纖維末梢,是保護關節的重要因素。這些韌帶可呈索狀、短平板狀或者膜狀,附着於關節內外周圍,具有韌性、彈性與堅固性。
滑膜連結示意圖。
從臨床中觀察韌帶的損傷和恢復,如韌帶撕裂、韌帶斷裂、韌帶損傷腫脹等,一般來講,要比肌肉損傷恢復慢,因為韌帶由比較致密的結締組織構成,其組織密度高而且微血管少,血流差。而肌肉組織相對比較鬆軟,組織排列沒有那麼緊密,微血管多,血流量好。所以治療後疏筋活血、通經活血、充血充氧,使肌纖維組織相對就恢復得快些,所以傳統的中醫骨傷科常說「傷筋百來日」才能恢復,主要是指韌帶、肌腱這些致密性的纖維結締組織損傷而言。明白這些道理,了解這些組織的生理結構,對我們制訂治療方案,選用治療方法,病後的預期恢復,都有科學的診斷及判斷,有利於我們提高中醫骨傷科在治療關節損傷的療效。
筆者簡介:吳文豹教授,前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從事中醫臨床、醫學教學55年。曾在滬時從業西醫骨科臨床經驗達17年。在中醫骨傷、推拿、針灸及中西醫結合領域頗有造詣。對臨床、教學有獨特見解與理論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