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南政協委員、中華出入口商會常務會董 張文嘉
長期以來,香港作為亞太區最重要的貿易樞紐,進出口貿易一向有驕人表現,鼎盛時期貿易表現一直好過全球整體水平。然而,時過境遷,近年來香港進出口表現跌勢未止,根據港府統計處公布的最新數字,1月香港的整體進出口貨值,跌幅持續擴大,整體出口貨值為2909億港元,同比跌36.7%,表現比市場預期差,更是自1953年9月後,70年以來最大的跌幅,出口金額縮減至2020年2月的水平。同時,進口的情況亦未見好轉,1月的進口貨值為3163億港元,同比降30.2%,同樣比市場預期差,也是自1967年9月後,56年來最大單月跌幅,進口金額是2020年2月後的最少。在疫後復蘇的當下,這些數據顯示本港作為一個高度依賴外部市場環境的經濟體,進出口貿易行業正面臨着嚴峻挑戰,香港作為亞太地區傳統進出口貿易樞紐地位正在受到嚴重衝擊,貿易增速與過去的正常走勢完全背道而馳。特區政府和業界都需要以更創新、更積極的思維和做法,充分發揮背靠國家這個全球第一大出口和貿易大國的特殊地位優勢,努力培育及開拓新的進出口貿易增長點,以應付接下來可能出現的更嚴峻挑戰,鞏固本港的貿易地位。
善用優勢助國家拓展外貿市場
一方面,這與跨國公司近年展開的加工貿易轉移密切相關。長期以來,東亞地區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加工貿易生產鏈,香港基於「前店後廠」分工模式的合作夥伴,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利益。由於內地加工成本迅速上漲,再加上過去三年疫情及中美關係持續轉差等因素的影響,不少跨國企業在內地的加工貿易活動已轉移到東盟和南亞一些成本更低的國家。內地低增值加工業的競爭力逐步下降,加工貿易重心外移,香港作為內地的轉口樞紐港,貿易表現難免受到牽連。另一方面,經過幾年疫情衝擊,西方主要經濟體復蘇乏力,加之美聯儲連續加息,更給環球經濟復蘇增加了不確定因素,香港的進出口貿易自然受到上述因素拖累,整體表現未如理想。
面對驚人的跌幅,如何鞏固及提升香港的轉口貿易功能和開拓新市場已是擺在業界和特區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業界需要順應時勢變化,發揮背靠內地的優勢。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資料,中國2022年進出口總值42.07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7.7%,規模再創歷史新高;全年出口總值23.97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10.5%;進口總值18.1萬億元人民幣,上升4.3%;貿易順差約5.9萬億元人民幣。香港作為中立的自由貿易區,具有轉口貿易優勢,進出口清關速度較快,關稅水平較低,擁有輻射全球的流量渠道,倘能運用好自身優勢,在協助國家鞏固和開拓外貿市場方面做足功夫,相信也能在相當程度上分享國家外貿進出口增長的成果,為今後的復蘇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19.4%,佔外貿總值的32.9%,提升3.2個百分點。國家透過「一帶一路」輸出產能,與沿線國家合作建設工業園區,廣泛開展國際產能和技術合作,這也必將為香港貿易提供新的增長空間,這些成果和經驗,都值得香港的進出口貿易界借鑒和參考。
增強與「一帶一路」和東盟經貿聯繫
2022年,東盟是繼中國內地之後,香港商品的第二大巿場。香港輸往東盟的本港產品總值達港幣83億元,佔香港產品出口總值的13.2%。因此未來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香港有望憑藉與沿線國家的緊密貿易關係,擔當內地與沿線國家的貿易橋樑,為外貿和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同時,香港應與國家攜手並肩,努力開拓和增強與各國的經貿聯繫,並把自己打造為亞洲區域合作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樞紐,協助國家強化與各國在經濟、貿易和金融上聯繫,這不僅有利於香港鞏固貿易樞紐地位,也有利於鞏固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航空樞紐、國際金融中心等其他地位。
目前環球政經形勢複雜多變,世界經濟下行的壓力不斷加大,在疲弱的外圍環境下,香港進出口業發展面臨的困難挑戰仍然較多,但隨着疫情的放寬,預計內地經濟會加快增長,香港與內地之間的跨境陸路貨運限制亦已撤銷,相信應可緩減部分壓力。無論如何,特區政府和業界都必須主動出擊,發掘更多新興市場的潛力,尋找新突破口,努力保持住香港亞太貿易樞紐地位。(中新社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