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佳佳
在遼闊的伶仃洋上,有一條蜿蜒的「巨龍」,這就是「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美譽的港珠澳大橋。
觀光港珠澳大橋的遊輪並不大,僅三層,航行在浩瀚無際的大海上,與幾年前乘坐十六層樓高的遊輪前往日本的感覺大不相同,沒有如履平地,竟有些許顛簸。
遊輪上播放的港珠澳大橋紀錄片講述着這條「海上天路」的恢弘與奇蹟。
55千米橋隧,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100千米/小時的設計時速,120年的使用期限。一串數字見證着港珠澳大橋超大的建築規模、空前的施工難度和頂尖的建造技術。
填海拋石,鋼圓筒振沉,主橋墩開鑽,首節沉管水下對接,首個整體埋置式墩台安裝完成,首片組合梁架設完成。一個又一個傳奇誕生,將不可能轉變為現實。不由想起毛主席的「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三座通航橋、一條海底隧道、四座人工島及連接橋隧、深淺水區非通航孔連續梁式橋,共同構成連接港珠澳三地陸路聯絡線,將香港、澳門、珠海三地緊緊相連,跨越滄海桑田,讓咫尺不再天涯。
當遊輪航行至伶仃洋時,不由想起南宋愛國詩人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幾百年前,在這樣一片汪洋大海上,北風凜冽,驚濤拍岸,海面上船隻聚集,戰旗獵獵,被捆成一團的文天祥抬起不屈的頭顱北望故土,潸然淚下。他想到南宋百姓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想到剛剛去世的母親和兒子,想到賈似道奸人當道、專權誤國,想到南宋幾十年前急於報靖康之恥,與蒙古軍一同圍剿金朝的失誤與失策……於是,在伶仃洋上,他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從蛇口郵輪母港航行一個多小時,迎面而來是一條巨龍橫亙海上,如長虹臥波,氣勢恢宏。一根根巨型斜拉纜索手拉手、心連心,將珠海、香港、澳門三地用一條優美的紐帶緊密連接。燦若紅霞的紫荊花、冰清玉潔的蓮花、嬌艷欲滴的勒杜鵑交相輝映,勾勒出南中國海最美的自然風景圖;美與美對視,文化與文化交融,經濟與經濟互通匯聚成活力四溢的粵港澳大灣區。遊輪航行在深邃的海面上,泛起的層層碧波,點綴現代元素的港珠澳大橋橫亙在浩瀚無垠的海水中,雄偉壯觀,又不失婀娜多姿,宛然一道絢麗的風景線。
遊輪上的廣播傳來港珠澳大橋的介紹:港珠澳大橋橋隧建築風格設計匯聚粵港澳三地文化元素,濃縮粵港澳三地共同的文化記憶,是粵港澳三地通力合作、共同建設「世紀工程」。其中,青州航道橋、江海直達船航道橋和九洲航道橋分別展現中國結、三隻中華白海豚以及帆船的形象。東西人工島建築風格的部分靈感取材於嶺南建築,如「柱廊」「騎樓」等,航拍、俯視人工島可見形似「中」「華」的字樣;東西人工島各有2個青銅鼎橋頭堡,以浮雕手法刻畫了「海底繡花」「築島奇蹟」「蛟龍出海」「夢圓伶仃」四個故事,分別講述港珠澳大橋重要的建設歷程;東西人工島建築一側設有寬闊大台階,從底部向高處延伸,預留增裝6部電動扶梯的空間,可讓遊客可以在不同高度欣賞風景,如海豚的棲息地、大海的波濤浪花和日出日落等海面景象。
此時,遊輪上響起了《我和我的祖國》的歌曲,在慷慨激昂的音樂聲中,遊輪迎着微風從青州航道緩緩駛過港珠澳大橋,人們紛紛拿着手機或相機記錄這一震撼時刻,那一瞬間,全船人或高呼歡跳,或握拳吶喊,仿佛內心深處的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翻滾,大家不由自主地唱起:「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裏/都流出一首讚歌。」與生俱來的民族自豪感溢於言表,歌聲久久迴蕩在港珠澳大橋的上空,迴蕩在伶仃洋的上空,迴蕩在南中國海的上空。
目送着港珠澳大橋漸漸遠去的身影,迎着陽光,我微微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的是740年前,文天祥被囚在元軍船上的景象,如果文天祥有靈,如果喪生這片海域的張世傑和陸秀夫有靈,他們會看到今天佇立於珠江口伶仃洋這個咽喉地帶的港珠澳大橋嗎?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
太陽灑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我們向着碼頭的方向慢慢前行,港珠澳大橋觀望之旅即將劃上圓滿的句號。人生的旅程還有很長,最美的風景永遠在路上。
作者簡介:
湯佳佳,安徽蕪湖人,蕪湖市作協會員,自幼熱愛文學創作,現在金融企業從事品牌宣傳工作。文章散見於《中國保險報》《深圳商報》《深圳晚報》《華北作家》《香港商報》《蕪湖日報》《大江晚報》。作品《母親》榮獲2020年《深圳商報》/讀創聯合重慶出版社主辦的「母親我想對您說」主題徵稿大賽一等獎。作品《十年》榮獲2022年「最美中國」當代詩歌散文大賽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