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心聲】內地須提防地方債務「灰犀牛」-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商界心聲】內地須提防地方債務「灰犀牛」

2023-03-17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近日,彭博社的報道指出,截至2022年底,至少有17個內地省級政府的地方債務餘額,突破了財政部風險預警指標體系中設定的債務門檻──債務餘額佔綜合財力的比重超過120%。

 突破紅線仍屬可控

 雖然有三分之二的省級政府已經突破了120%的債務紅線,但債務佔GDP的比重目前仍屬可控範圍之內。

 地方政府的收入主要有三個財源,一是財稅和土地出讓金等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二是來自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三則是靠發債所得。其中,發債的途徑最主要就是依賴地方政府注入資產、土地而成立的獨立公司,這種被稱為「城投債」的融資方式由於在表面上不屬於地方債務,在1994年分稅制改革之後廣泛被地方政府用以融資並刺激地方經濟發展。

 然而,隨着近年內地對房地產行業的規管,房價得到抑制,發展商減少了置地建房從而讓地方政府的收入驟降,因此地方政府一方面大量通過城投公司投入公用設施投資刺激經濟,另一方面隱形債務及償債利息都愈來愈難以負擔。

 根據內地媒體的報道,去年中國的城投債規模估計達65萬億元人民幣,意味着隱形債務的債台高築讓多地地方政府償債成本升高,舉債空間更是進一步被桎梏,從而影響政府投資推動經濟的能力。 面對這個隨時可能爆發的「灰犀牛」,中央及地方政府必須格外小心地處理,以免引起市場恐慌情緒的爆發。

 多管齊下緩解債務

 首先,在監管方面需要嚴格控制地方政府的發債行為,對於非優質資產、形象工程等項目的投資必須馬上叫停,不能讓收益不佳且對改善民生並無顯著作用的項目,繼續擴大現有的債務規模。在必要的時候,甚至要考慮對城投公司進行破產清算。

 其次,債務置換亦是當務之急。對於部分資不抵債的城投公司,地方政府應考慮與金融機構協商,將債務替換為還款期更長、利息更低的專項債。以貴州省遵義市的遵義道橋公司為例,作為市內最大的城投公司,該公司去年12月30日宣布對其155.94億元人民幣的債務進行重組,銀行貸款展期20年償還,且前10年只須返還利息,不須返還本金,年利率調整至3%至 4.5%。此舉雖然對金融機構的收益有所影響,但卻讓地方政府有空間以更長的年限逐步緩解債務問題。

 慶幸的是,目前債務置換的進程已經開始,與2019年的數字相比,2022年的地方債及專項債已經分別從10.2年及8.9年延長至13.3年及15.6年,利率亦普遍從3.5%左右降至3%以下,地方債務的溫和、妥善解決看來並非不可能。

 此外,在宏觀範圍內,溫和的通脹率有助於緩解債務的缺口。早在二戰後,美國政府就通過抬高通貨膨脹率(1947年美國通脹率高達19.7%),讓其佔GDP比重118.9%的政府債務得到稀釋,並連續十幾年下滑至60%以下。雖然目前中國仍無法像美國一樣通過「大水漫灌」收割全球財富,但可以通過溫和的通脹讓債務在一定程度上被稀釋,並通過稅制改革,在不犧牲大部分居民生活品質的前提下採取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

[责任编辑:杨颖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