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時評】降準利提質增量 促經濟穩中有進-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商報時評】降準利提質增量 促經濟穩中有進

2023-03-18
来源:香港商報

    人行昨宣布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適逢全國兩會剛剛結束,確定2023年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政策取向,以及美歐接連有金融機構爆煲,以至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升溫之際,今次人行決定,無疑向環球市場釋出了重要信號。

    美歐因應自身金融問題,加息步伐或較原先預期放慢,息口甚至可能提早掉頭回落,而中國又突然宣布降準,實令人關注全球幣策是否進入了由緊轉鬆的轉捩點。人行有此決定,當然已通盤平衡考慮各方面因素,包括美歐市場的最新變化,惟必須釐清,這不代表中國轉採寬鬆幣策。人行表明,降準是為了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打好宏觀政策組合拳,提高服務實體經濟水平,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這跟兩會訂出2023年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繼續實施積極的財策和穩健的幣策,一脈相承。其中留意:質先於量,穩先於進。

    兩會訂出今年經濟增長5%左右的目標,成為外界關注重點;市場普遍看法正面,甚至看好可以超標完成。穩健幣策,正正要與經濟增長步伐相適應,當GDP大幅增長,流動性亦要水漲船高,否則就無法支撐經濟總量持續疊加。兩會早表明,穩健幣策要精準有力,要滿足宏觀經濟運行實際需要,人行昨再強調不搞大水漫灌,要保持信貸總量適度、節奏平穩,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事實上,疫情前後幾年,人行每年都會調整存備金率兩至三次,調整幅度和節奏均保持平穩。其結果固然有利配合擴大國內需求,為釋放消費潛力與擴大有效投資等,創造更好環境,但除了量的增加,質的提升也很重要,包括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等。人行降準,不宜簡單理解為「放水」,服務實體經濟,本為金融業的天職,如何引導資金精準流向實體經濟,而非竄去炒股炒樓,考驗管理者的智慧,亦考驗市場與企業定力。

    美歐金融界再次出事,世人正好引以為鑑。繼矽谷銀行倒閉後,美國第一共和銀行又須注資300億美元拯救,一眾地區小銀行股因而陷入股災,以至影響美聯儲的息口復常及遏抑通脹進度,其資產負債表且重新膨脹,之前縮表工作彷彿倒行逆施。雖曰裏面僅涉貼現窗借貸,不同以往量寬買債的操作,但美聯儲難免陷入兩難——假如只顧救市,就意味是放棄救人,包括坐視通脹繼續蠶食人民購買力。歐洲的瑞信危機,或屬個別事件,並未出現骨牌效應,但這間傳統大行不得不由央行注資,更有傳須與瑞銀合併解困,也對市場帶來不小動蕩及信心問題。其中,當有人詬病美聯儲加息過急或是今次危機的背後推手,歐央行日前堅持加息0.5厘又會否過於激進?無論如何,事前確保金融穩定,總比事後拯救補救為佳,防患未然定優於賊過興兵。

    在擺脫疫情陰霾後,今年誠應全力拼經濟,推動盡快復常復蘇。中國經濟穩步發展,對世界、對香港皆是好事。人行今次動作,既向全球釋出中國經濟條件向好信號,亦提醒了穩中有進、提質增量的重要性。(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

[责任编辑: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