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鹽田——中山」大灣區組合港線路正式開通,這是今年開通的首條組合港線路。新線路的開通意味着中山及周邊外貿企業可充分利用「兩港合一」的組合模式,縮減通關時效、降低物流成本。
據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綜合業務工作處負責人介紹,在海關支持下,改革以廣州南沙港、深圳蛇口港、鹽田港等航線資源豐富的國際大港為樞紐港,以貨源充足的珠江各內河碼頭為支線港,將兩者組合成為一個整體,樞紐港和支線港視為同一大港口,將港口間接駁視作港區間內部調撥,支線港得以共享樞紐港作為國際大港的資源,形成「兩港如一港」、「一港多區」的港口群格局。
據統計,「組合港」、「一港通」改革試點啟動以來,截至2022年底,已累計開通航線42條,共有約34.2萬標箱的貨物通過該模式運輸,覆蓋大灣區近90%的城市,大灣區港口群更加高效聯動,成功助推了跨境物流運輸的高質量發展。
改革為企業帶來了紮紮實實的紅利,據企業反映,「一港通」、「組合港」模式通關流程精簡,整體物流成本顯著降低。貨物在各碼頭間直接通過水路調撥,全程只需要「一次報關、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可實現24小時運輸不停歇,每年可為企業節省近7000萬元的報關與用箱成本,貨物的平均堆存期可由改革前的5-7天縮短至2天以內。
改革吸引了更多的珠江內河港口貨物通過南沙、蛇口和鹽田等樞紐港口進出,既有利於相關港口增加國際班輪航線,提高了樞紐港和支線港的吞吐量,更有助於進一步鞏固了廣州、深圳等港口作為全球集裝箱樞紐港的地位。
同時,改革還解決了樞紐港口後方陸域面積較小、港區集裝箱堆存區域緊缺、國際航行班輪受吃水等因素制約無法駛入珠江內河港口裝卸等問題,有效便利了相關貨物在港口群間的轉運,促進了廣東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的不斷提高。
與此同時,海關以「智慧海關」建設為抓手,通過5G、物聯網、「AI+AR」等新技術優化資源配置,支持大灣區智能自動化碼頭建設,實現海關監管與智慧港口協同創新,2022年以來,深圳媽灣智慧港、廣州南沙港四期全自動化碼頭先後投入運作,港口人力投入減少70%以上,為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群建設和廣東外貿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記者 黃裕勇 通訊員 陳琳 林已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