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流傳千年的龍鱗裝 探索當代書籍之美-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展覽】流傳千年的龍鱗裝 探索當代書籍之美

2023-03-24
来源:香港商報副刊

 自電子書面世,紙質書逐漸被人遺忘。張曉棟卻潛心裝幀藝術,堅持埋首紙質書本中,過去15年創作多部與書相關的藝術品,為書本注入「新生命」。現正舉辦的展覽「湧」展示張曉棟廣為人知龍麟裝《三十二篆金剛經》及經龍裝《紅樓夢》,同場亦呈現4幅新作,見證張氏在其藝術生涯的轉變與突破。 

張曉棟曾將「龍鱗裝」工藝帶到國際,2019年以特邀藝術家的身份於威尼斯藝術雙年展舉辦個展。

 張曉棟除了是藝術家,還有另一身份——「龍鱗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創作的書籍難以用語言、文字描述,採用特別裝訂方式的書頁恍如鱗片,圖畫隨着文字若隱若現,最後變成一幅長卷畫,令閱讀變得更有趣味,讓書頁變成當代藝術品。張曉棟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自己崇尚「物」,喜歡實體的事物:「最好是面對面溝通,看書也是。」

張曉棟作品《一半一半》,2023年。

 書本是元宇宙載體

 要說張曉棟最著名的作品,莫過於《紅樓夢》。他向記者憶述自己創作這部作品的初衷:「曹雪芹用上一輩子時間寫《紅樓夢》;程偉元耗盡家資以活字印刷本發行了一百二十回的《紅樓夢》;孫溫用了38年時間,繪製240幅繪畫。他們三個人成就這部偉大的中國文學巨作,我想以自己的方式,將三人『請』到讀者面前,而書就是這個『元宇宙』的載體。」張氏認為有些書是能獲取知識的說明書;有些書是能讓人參悟的經典,《紅樓夢》正是後者。他並為此將兩種源自古代的傳統裝幀方式「經折裝」和「龍鱗裝」組合,自創「經龍裝」。《紅樓夢》中的單回內容使用龍鱗裝的形式呈現,回與回之間則使用經折裝連接,平鋪就能欣賞到一幅幅孫溫的繪畫,用書撥輕輕翻動就能看見文字內容。

張曉棟經龍裝作品《紅樓夢》局部。

翻閱張曉棟製作的書時十分講究,須用上書撥翻頁。

 關於細節的藝術

 張曉棟回想起創作之初,正是互聯網、電子書興起的時候:「我思考未來紙質書會否消失,又或將如何進化。倘若我創作一部能帶給讀者身臨其境的書籍,紙質書是否可繼續保存?」故他選擇用龍鱗裝創作,然而「龍鱗裝」在歷史上是皇室傳承,現存唯一文物是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刊謬補缺切韻》,懂得這項技藝的人並不多。為此張氏請教了中國書籍設計師呂敬人等多位專家,花費兩年半時間潛心研究,方創作出第一件龍鱗裝作品《金剛經》。作品畫面用了乾隆皇帝御用佛教題材繪畫大師丁觀鵬繪畫的《法界源流圖》,文字用上三十二種篆體的《金剛經》。張氏表示,創作時最具難度為細節的把控,每一頁的誤差都有機會令畫面最後呈現效果不佳,以「差之毫釐,繆以千里」來形容再貼切不過。

張曉棟龍麟裝作品《三十二篆金剛經》。

 創作磨練心性

 這項藝術不但是對耐性、心性的磨練,工序精密、過程艱辛,紙張材質、空氣濕度等皆影響最後作品的呈現。張氏分享,有一年帶着其龍鱗裝作品遠赴西藏參展,就因當地乾燥的天氣,濕度的變化令作品的紙張翹起。「作為創作者,未考慮到環境因素,是一個失誤的展覽,作為觀者,卻覺得是一次新奇的體驗。」雖然這次展覽不算成功,但他卻因而開啟了另一扇創作的大門,發掘一種全新的創作形式「千頁」。後來將作品送回工作室,翹起的部分仍沒有還原,他拿起剪刀彎彎曲曲地修剪,就此形成更生動、更富力量的畫面。在是次展覽中,能欣賞張曉棟多幅千頁作品,有敦煌壁畫,也有抽象的畫面,層層疊疊的紙被修剪成不同紋路,隨風吹過,畫面如同「活過來」,只有親身觀看,才能感受得到其獨特的意境。 (記者:Janice 攝影:馮瀚文)

 

張曉棟作品《千頁作品敦煌 2》,2022年。

《千頁作品敦煌 2》局部,千頁作品恍如重巒疊嶂,不同角度呈現出不同的美感。

張曉棟作品《亞馬遜的呼喚》,2022年。

張曉棟作品《暗香》,2023年。

展覽詳情

日期:即日起至5月10日

時間:星期一至五上午9時半至下午6時;星期六中午12時至下午6時(僅限預約)

地點:黃竹坑黃竹坑道26號建德工業大廈4樓A室Sin Sin Fine Art

 

 

[责任编辑: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