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建言】加強發展智力運動 推動項目精英化-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民意建言】加強發展智力運動 推動項目精英化

2023-03-29
来源:香港商報網

 黃遠康

 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提出2035年發展成為「體育強國」、「健康中國」的目標,鼓勵全民健身及廣泛參與不同運動項目,促進群體體育及競技體育的發展。在剛過去的全國兩會中,許多與會代表及退役國手都紛紛表達對如何達成有關目標的看法。而國家除了一如既往大力支持各項運動如羽毛球、體操、跳水、田徑等項目的發展之外,近年亦提升對智力運動,例如棋牌類等運動項目的重視。在即將舉行的杭州亞運會上,國家更加破天荒地加入中國象棋、國際象棋、圍棋及電競作為競賽項目,進一步突出智力運動的重要性。

 國家重視智力運動產業化發展

 雖然今屆亞運是首次將多個傳統智力運動項目提升至國際競技的層次,不過一直以來,國家在智力運動的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都不遺餘力。以中國象棋為例,從1960年起就設有全國象棋團體錦標賽,讓各省好手通過比賽達到提升水平及累積獎金的機會。在2003年,中國象棋協會成立「全國象棋甲級聯賽」,建立激烈的賽制、增加賽事轉播及引入贊助商為各支隊伍冠名下,成功推動中國象棋賽事產業化。現時,出戰男子甲級聯賽的選手每場賽事的出場費及勝出費已經超過1萬元人民幣,冠軍獎金更加高達30萬元。除了由國家牽頭舉辦的全國性賽事之外,也有不少地方省市及商業機構主辦的大型比賽,例如碧桂園盃、上海盃、鵬城盃等等,因此知名棋手的年收入普遍都超過100萬。

 而隨着內地的網絡平台日趨發達,愈來愈多職業棋手選擇做網上直播,與粉絲線上對弈;或是錄製視頻,講解及分析棋局形勢,甚或開設網上收費教學課程等等,一方面吸引流量,增加國民對棋手和棋類運動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為棋手開拓更多收入來源,令智力運動成為一個頗有「錢途」的行業,亦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傳奇棋手,例如胡榮華、王天一、許銀川、唐丹、時鳳蘭等。

 相較於強調體能的競技運動,智力運動的一個明顯好處是它較不受體能的限制。即使今時今日由於科技發達、營養豐富、訓練系統化等原因,普遍競技運動員的退休年齡都有所延長,但絕大部分選手在30多歲左右便會急流勇退。相反,不少智力運動選手在三四十歲時仍能維持巔峰狀態,有着更加長久的職業壽命。例如中國女子圍棋棋手芮迺偉在54歲之齡仍然贏得全運會金牌;國際象棋傳奇棋手卡斯柏羅夫(Garry Kasparov)即使年屆耳順,也仍然活躍於各大頂級賽事。由於多數職業棋手在10多歲起便會出道,意味着他們大多有超過三四十年的職業生涯,其潛在的營利能力極高。

 港府應放寬智力運動資助限制

 可惜的是,縱然智力運動的地位和收益愈來愈高,然而香港特區政府對培養職業選手及推動運動產業化的支援非常不足。根據特區政府的「精英項目資助計劃準則」,運動項目需要在過去兩年舉辦的大型賽事中取得一定的成績,才可獲得分數。當分數累積至一定程度,才可被列入為精英項目,享受公帑的資助以推進項目的發展。例如在奧運贏得獎牌的項目,就會得到6分;奧運打入八強或以上、或是贏得亞運獎牌就有5分;在地區性賽事例如東亞運動會則有1至2分不等。假如該項目累積分數介乎7.5至10分,就會撥入B級精英體育項目;假如分數在10分或以上,則會歸類為A級精英體育項目。在這個嚴謹的要求下,目前除了橋牌之外,仍沒有任何智力運動,包括所有棋類及電競項目可以取得政府的資助或納入體院的編制。

 由於歸類為A級精英體育項目、且可以參加奧運或亞運正式比賽的運動員每月分別可獲最多44500元及32730元的直接財政資助,而B級精英項目則可以獲得每年最高193440元的體育訓練資助,當一個項目的級別愈高,資源愈多,就愈容易吸引人才,形成良好的發展循環。相反,在缺乏政府的支援下,各項智力運動的選手就難以變得精英化及職業化,難以做到像本地的單車、劍擊、乒乓球等項目一樣,一直薪火相傳,甚至成為香港的品牌項目。以曾經贏得「世界業餘國際象棋賽」冠軍的香港棋手林景蔚為例,雖然他有非常優秀的國際成績,但正是因為缺乏政府資助,難以應付不斷到世界各地參賽的住宿開支及維持基本生活,以致放棄成為全職棋手。

 如果我們希望香港智力運動有所發展,讓選手得到更好的機遇,特區政府應該把握國家在是次杭州亞運會銳意提升智力運動地位的機會,以及吸收內地對有關項目的推廣和發展的經驗,放寬資助的規定及讓主流智力運動項目列入體院的編制之中。事實上,國際象棋已經成為2024年巴黎奧運會電競比賽的九個候選項目之一;而2028年洛杉磯奧運亦有意將德州撲克列入正式比賽行列。當全球都開始爭相加緊發展智力運動,作為國際城市的香港應當不甘後人,讓本地運動產業的發展可以百花齊放。

[责任编辑:罗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