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卓越工程師研修班品牌活動在南沙啟動-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大灣區卓越工程師研修班品牌活動在南沙啟動

2023-03-31
来源:香港商報網

    31日,由廣州市委人才辦指導,廣州南沙開發區人才發展局與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澳門專才發展學會聯合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卓越工程師研修班第一期綜合班開班儀式在廣州城市人才會客廳順利舉行。廣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張建華,人才一處處長董博,人才一處一級調研員殷頎,南沙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家炳,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黨委書記武曉峰,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監事長阮健銘,澳門專才發展學會創會會長簡浩賢,以及來自粵港澳三地的33名高層次人才代表參加本次研修班。

    強交流  促合作

    南沙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南沙開發區人才發展局局長鄭翔主持研修班開班儀式,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家炳代表南沙作開場致辭,介紹了南沙區的基本情況和人才政策等相關情況,以及南沙攜手港澳推進粵港澳人才協同工作的獨特優勢,強調要搶抓中央部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大機遇,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卓越工程師研修班平台促進粵港澳三地人才交流合作,增進三地人才對粵港澳大灣區科研環境、創業就業機遇的認識,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增添活力。

圖2.jpg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黨委書記武曉峰表示加強與各地合作開展深入人才培養也是清華國際研究生院一直以來的重要工作之一。希望在未來的發展中,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能夠和研修班的各位人才在各個學科中有機會一起合作,和南沙區共同探索出校地合作新模式,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做出貢獻。

圖3.jpg

    廣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張建華在總結致辭中對首期卓越工程師研修班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期望,他強調,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足全局和長遠,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也是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重大決策。希望大家能夠提高站位、放大格局、面向世界,持續探索交流合作機會,爭取在規則和機制銜接等軟聯通上取得更大突破。同時希望各位人才能夠在研修期間增進對南沙的了解,增進彼此之間的交流,珍惜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提升自我,並歡迎多為廣州南沙的人才工作建言獻策。

圖4.jpg

    據了解,粵港澳大灣區卓越工程師研修班活動是落實「粵港澳人才協作辦公室」實體化運作的重要品牌項目,旨在圍繞南沙與港澳產業人才引進培養需求,搭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卓越工程師學習交流、資源合作、跨界創新和融合發展的交流合作平台。活動計劃一年舉辦三期,在南沙、香港、澳門三地輪辦,暫定連續舉辦五年,形成持續性品牌活動。

    首期研修班為期三天,設有專題講座、參觀考察、座談交流、徒步活動等。接下來,研修班學員將到南沙國際人才港、明珠灣規劃展覽館、華南技術轉移中心、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和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地進行現場教學,並開展《民族復興與中國現代化之路》《培育百年品牌資產的形象戰略》《「芯晨大海」探尋「水之道」——我國水下無人裝備的跨越式發展》《高質量發展與土木工程工業化建造技術》等專題講座。同時,邀請包括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暗物智能科技(廣州)有限公司、廣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睿帆科技有限公司、 廣州亞信技術有限公司、廣船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奧飛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區內重點企業和機構與研修班人才就粵港澳三地產業聯合發展舉行茶話會座談。

圖 5.JPG

    近年來,南沙以建設全國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粵港澳人才合作示範區和國際化人才特區為抓手,持續優化政策機制,加快建設引聚平台,強化人才服務保障,推動人才工作不斷取得新突破。打造具有競爭力的人才政策體系,即將推出的新人才政策體系,給予新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最高1000萬元人才獎勵,給予新引進全日制本科生3萬元、碩士研究生6萬元、博士研究生12萬元的生活補貼,對新招收的博士後給予最高75萬元獎勵資助。目前,南沙已集聚高層次和骨幹人才超2萬人、近三年翻兩番,近五年高層次人才年均增長超100%,人才引領發展戰略地位不斷凸顯。

圖6.jpg

    南沙也在積極探索推動粵港澳人才協同工作,不斷創新推出便利港澳人才集聚發展的政策措施。去年6月,國務院出台《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要求南沙創新人才政策體系,實施面向港澳人才的特殊支持措施,並賦予南沙實施「港人港稅、澳人澳稅」等多項優惠政策;出台支持港澳青年發展「新十條」政策,落地實施港澳居民個人所得稅優惠、15%企業所得稅優惠等重大政策;設立全省首個移民事務服務中心,率先實行人才往來港澳商務簽注備案「綠色通道」,在建築、衛生、司法、稅務、旅遊等多領域實現對港澳職業資格認可;規劃建設港式國際化社區,打造創享灣等11個粵港澳青創基地,集聚300多個港澳青創團隊,粵港澳人才協同發展生態日趨完善。(記者 賴小青 通訊員 黃潔蓮 韓芷姍)

[责任编辑:林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