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香港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兩地人員往來日益密切。根據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公布的2023年度第一季「渣打香港中小企領先營商指數」調查,逐步通關及放寬社交距離等措施,為香港本地中小企帶來曙光,不少中小企預計會增加本季投資額,商界正逐步重拾投資信心。
由於市場規模更大、成本較香港及其他地方低、有更多商業夥伴、供貨商、外包供應商等因素,大灣區不斷吸引香港中小企拓展其業務至大灣區內地城市,逾一成香港中小企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有銷售業務,近四分之一考慮拓展大灣區業務或增加投資。
據調查報告顯示,24%受訪香港中小企表示是因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考慮將業務進一步拓展至大灣區內地城市或增加投資。其中超過七成(72%)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拓展銷售業務,超過四成(44%)拓展外包專業服務或顧問,拓展採購的則有36%。有意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拓展業務佔比最高的三個行業為「信息及通訊業」(56%)、「專業及商用服務業」(31%)及「製造業」(29%)。
亟掌握灣區產業落地規則順利布局
日前,記者見到來大灣區內地城市考察的香港永星化工有限公司負責人。香港永星化工有限公司(下簡稱「永星化工」)董事長張志恆告訴記者,看好大灣區的發展,今年要把香港業務和上海部分業務整合,在大灣區城市尋覓廠房,在原有的業務基礎上拓展商機。據了解,永星化工發展至今日,在國內多個城市開設了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已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香港老品牌。擁有多項知識產權、全球通行的體系認證,參與行業的標準制定,多項產品的技術水平領先國內,獲得了諸多榮譽,更獲得了市場的認可,其領先的技術服務於軍工、海洋及橋樑防腐、5G通訊行業、半導體封裝行業、新能源汽車行業等。特別是在國際表面處理先進材料領域中享譽已久,是三星、蘋果、華為、聯想安諾費、信維通信等企業特邀供貨商。「目前由於上海廠房飽和、香港發展精細化工新業務已有很好的出口業績,希望把這些資源整合起來在大灣區設置新據點,服務需要高新材料供應商的優質工廠。」張志恆坦言。
企業的負責團隊向本報記者介紹將布局灣區產業的新產品。(徐紅 攝)
面對國內環保意識提升,政府政策亦越來越重視綠色生產,綠色生活,產業的升級轉型仍然是重點。那該行業怎樣在大灣區城市落地生根呢?張志恆認為,隨着製造業的進一步發展,現在又提出「製造業」當家,那表面技術和改性技術在工程製造中也逐漸突顯了其重要性。他表示,永星化工深刻明白強國建設及綠色生產是我國主要的發展理念,一直積極研發各項綠色表面處理技術,以配合行業升級轉型。近年,科研團隊已成功研發了多種不同新系列產品,這些技術符合國際環保法規,同時也已經打破國外在一些技術領域的壟斷。這些專有的技術在國家基礎設施保護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另一個方面,就是要企業重視產品研發及發掘人才。」張志恆表示,以永星化工為例,為了壯大及提高科研團隊素質,積極與不同組織合作,共同開發創新項目。目前研發中心在香港有科研人員13人,兼具有學術及實戰經驗,研發能力高,確保長遠發展及持續升級機會。目前,在本港與香港科技園及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合作,積極研發中高端創新科技專案,在灣區與廣東工業大學合作。張志恆介紹,在新冠疫情期間,研發一款產品結合香味、消毒和保濕功能的淨化空氣香水,受市場歡迎。目前該系列產品在本港、日本和歐洲銷售,本港銷售量達8萬到10萬支/月,出口銷售量達5萬支/月。如果大灣區廠區落地,這系列產品包括生產都會放在灣區。據了解,目前永星化工共授權發明專利11項;5G通訊表面處理化學鍍銅液,打破國外壟斷,綜合技術國內領先;水性無鉻鋅鋁塗料產品,兼具綠色和性能優勢,綜合技術屬於國內領先水平。曾榮獲高新技術企業、上海市金山區專利示範單位、中國表面工程行業科學技術獎、電鍍十佳供應商、最佳電鍍材料企業、香港工商業獎、2022年香港品牌發展局香港名牌獎等獎項。
據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公布的2023年度第一季「渣打香港中小企領先營商指數」調查顯示,在拓展業務至大灣區內地城市時,香港中小企遇到或預期遇到的六大挑戰為:內地外匯管制措施(34%)、不熟悉當地法規(33%)、產品或服務不適合大灣區內地城市(32%)、投資風險較大(30%)、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客戶需求有差異(26%)及不熟悉當地稅收制度(25%)。「現在我們已經考察了廣州南沙、中山等市,肯定會遇到一些困難。比如熟悉大灣區內地城市對產業的要求,還有當地稅收制度。」張志恆坦言。但他相信,隨着掌握大灣區內地各城市的產業落地信息宣傳及規劃,相信未來會落地成功,也相信會有更多香港中小企把握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的各種商機,促進大灣區經濟融合及協同發展。(記者 徐紅)
頂圖:榮獲2022年香港品牌發展局頒發的香港名牌獎。(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