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作為「我們的節日·清明」主題系列活動之一,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舉辦的的「追尋英烈足跡,傳承民族精神」清明祭活動在虎門沙角炮台舉行,虎門鎮東方小學、紅旗小學、新英豪學校師生,以及虎門文旅志願者等100多人向節兵義墳、愛民搶險七勇士紀念碑、節馬雕塑敬獻鮮花,以緬懷先輩,從中汲取愛國主義精神力量。
學校師生高聲朗誦《少年中國說》。
祭英烈 傳承愛國魂
當天上午,虎門鎮東方小學、紅旗小學、新英豪學校的師生及虎門文旅志願者來到沙角炮台,在節兵義墳前,聆聽在沙角之戰中英勇抗敵、以身殉國的清軍勇士們的故事。據了解,1841年1月,英國侵略者進攻沙角炮台,守將陳連升率600餘名官兵奮起抵抗,史稱「沙角之戰」。戰後,當地百姓和幸存官兵將在戰役中犧牲的75名外地將士就地集中安葬,並立碑紀念。師生們肅立默哀,並向節兵義墳敬獻鮮花。
在愛民搶險七勇士紀念碑前,師生們通過聆聽講解了解紀念碑的由來。據悉,1983年9月,強颱風攜百年不遇的風暴潮來襲,沙角河仔、西塘、瓦罐3座村莊1000多名群眾危在旦夕。駐虎門某部官兵受命救急搶險,成功保護群眾免受傷亡,但賈宏偉、索東贊、魏星翔、沈干雄、張憲延、李建海、哈志凌7名官兵在搶險中壯烈犧牲。後來政府立「愛民搶險七勇士」紀念碑供群眾緬懷、祭掃。聽罷,學生們懷着崇敬之心向紀念碑獻上鮮花。
隨後,全體參加活動的師生在節馬雕塑前聽取節馬傳說非遺傳承人的講述。據了解,1841年的沙角之戰後,壯烈殉國的陳連升將軍的黃騮馬被英國侵略者強行擄至香港,但它寧餓不從,並在一年後絕食自殉,節氣流芳。感人的講述深深觸動了師生們,他們向陳連升像敬獻鮮花,並面朝大海,高聲朗誦《少年中國說》,「少年強則國強」的申告體現出虎門少年的堅定決心和強大自信。
本次清明祭活動的舉辦,讓虎門青少年在祭奠先烈中認知和繼承清明節的傳統,並號召他們學習先輩們頑強拼搏、捨己為人、為國捐軀的精神,培育愛黨、愛國、愛虎門的深厚情懷。有學生表示,節兵義墳反映的是清軍勇士反抗侵略、為國捐軀的精神,愛民搶險七勇士紀念碑反映了人民解放軍舍己為民、義無反顧的情懷,節馬傳說訴說的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節氣長存的風骨,這些都令他們感動不已,也是他們學習、追隨的對象。
虎門鎮東方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劉雄山介紹,虎門作為中國近代史開篇地,有着深厚的歷史文脈和底蘊,也湧現了一批又一批有着高尚愛國情操的中華民族先輩。虎門的教育更有責任引導虎門青少年傳承好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在青少年內心種下自強復興的種子,讓他們自覺做到認真學習、苦練本領,從而更好地報效祖國。(記者 冷運軍 通訊員 黃逸軒 王敬新)
頂圖:東莞虎門在沙角炮台舉行清明祭英烈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