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時評】加大力度 盡快恢復航班客流-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商報時評】加大力度 盡快恢復航班客流

2023-04-15
来源:香港商報

    全面通關兩月,旅客亦漸恢復,旅發局昨公布3月份訪港旅客超過245萬人次,按月大增68%。然而,與三年前相比,仍僅恢復了約42%。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於立法會財委會上道出一大原因,乃截至上月底香港機場的航班只及疫前55%,受累供應不足客運量亦只及45%。毫無疑問,有關方面必須加大力度,盡快恢復航班客流,因為這不單關係疫後復常,還關係到香港航運中心地位及整體發展的長遠競爭力。

    對比香港其他口岸,機場的恢復進程實在落後。以廣深港高鐵為例,單計剛過去的清明節和復活節,最高峰時單日接載人次超過8萬,較疫前日均人次介乎3萬至6萬還要多。港珠澳大橋的使用量同樣更勝從前,2019年日均跨境人流約5.3萬,長假期期間則連番突破10萬之譜。機場運力只恢復「一半武功」,於此基礎下,撇除香港居民和內地旅客計算,疫前其他旅客的日均訪港人次有約3.3萬,而最新相關旅客則徘徊1萬至2萬人次左右,實在相形見絀。航班供應偏少,一方面令原本打算來港的旅客卻步,因為根本沒有機位,想來也想不了,此外價格亦易拉高,這非但進一步損害旅客來港意欲,港人外遊也無奈捱貴機票,更莫說,航點覆蓋範圍因此收窄,還會影響到香港的對外交往,甚至作為區內航空樞紐的地位。也就是說,航班未能盡快恢復,對經濟和民生都構成負面打擊。

    疫下供應鏈干擾問題,影響涉及多個方面,很大程度屬不可抗力;時至今日,香港已有條件加快復常,誠須盡力克服一切人為阻礙。事實上,長假期時港珠澳大橋口岸一度大排長龍,因為金巴司機亦見短缺;當局經已研究措施,譬如把運輸業納入外勞特別計劃,透過輸入勞工來解決人力不足之窘。機場的運作一直國際化,由機師到空服均來自五湖四海,當本地人手供應不足,從外輸入實屬正常不過;立法會航運交通界議員易志明指,估計業界欠缺2.5萬從業員。問題是具體執行方面,怎樣避免影響本地勞工權益;當局透露,機管局的人力調查已到最後階段,政府正在考慮方案,希望最遲年中推出,以最低限度部分解決人手短缺問題,各界對此肯定樂見其成。須補充的是,除短期外,因應建造業工人同告不足,譬如三跑亦恐無法順利開展工程。湊巧日本東京的成田機場最近亦擬興建三跑,英國倫敦的希斯路機場三跑也在興建之中,正凸顯了提高及確保機場運力供應充裕的重要性,故香港必須切實解決種種因人手不足而導致航班不足、跑道不足等的供應短缺窘況,否則航空競爭力注定不進則退。

    拼經濟,乃疫後各地的復常主軸;搶人才,各地爭先恐後推出政策,這也是推動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重要憑藉。不僅航運業,其餘醫護、建造、運輸、零售餐飲等等,香港各行各業皆現人才短缺,全社會必須秉持實事求是的精神,以結果為目標解決問題,否則坐視問題惡化,不單損害香港競爭力,最終受害的亦必是市民本身。土地房屋的長期供不應求,大家都有切膚之痛;放任住屋難、看病難,以至機票要麼難買、要麼特貴,試問豈是符合港人福祉?(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

[责任编辑: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