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貫徹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 上海銀行打造「長三角金融服務包郵區」-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财经 > 内地

深入貫徹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 上海銀行打造「長三角金融服務包郵區」

2023-04-21
来源:香港商報網

    上海銀行「長三角金融服務包郵區」再添新成員!4月21日,上海銀行在江蘇區域的第五家二級分行——泰州分行正式開業,這不僅進一步完善了上海銀行在長三角區域的機構布局,也增強了該行助力泰州高質量健康可持續發展、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建設的能級。

    上海銀行深入貫徹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將上海主陣地的經營優勢延伸至長三角地區,通過機構管理貫通、金融資源融通、產業服務聯通和品牌建設暢達「三通一達」,打造「長三角金融服務包郵區」特色服務品牌。

    打造「長三角金融服務包郵區」

    泰州地處蘇中門戶、長江北岸,是上海、南京、蘇錫常三大都市圈的重要節點城市。作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泰州在壯大傳統工業製造業的同時,積極實施開放和創新「雙輪驅動」戰略,發揮醫藥產業基礎優勢,建成了我國唯一的國家級醫藥高新區,成為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在中國投資興業的熱土。

    「泰州分行的設立,是我行在蘇中地區的又一重要落子,對於我行主動適應區域經濟和經營形勢變化、落實長三角區域戰略部署、進一步提升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上海銀行行長朱健在分行開業儀式上表示。

    作為發源於浦江之濱、長江之畔的金融機構,上海銀行長期深耕長三角,融入區域一體化發展。特別是近年來,設立了長三角業務推進委員會,發揮長三角城商行與國資國企協同合作優勢,不斷提升自身數字化經營能力,賦能金融支持區域發展。

    上海銀行按照長三角一體化國家規劃綱要,穩步推進長三角地區機構布局。泰州分行開業後,該行在長三角地區已有分支機構逾280家,佔全部分支機構數量的逾80%。截至2022年末,上海銀行長三角地區貸款餘額逾8700億元,佔該行貸款逾70%,餘額較2021年末增長逾10%,高於全行貸款平均增速。

    據悉,為進一步提升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能級,上海銀行專門實施「12345」行動方案,具體包括:提升一種能力,即提升數字化經營能力,賦能金融支持區域發展;用好兩個平台,即發揮長三角國資百企合作聯盟和長三角城商行聯席會議協同合作優勢,目前已為45個區域內重大項目提供逾200億元資金支持;融入三大片區,即主動融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上海自貿區新片區、虹橋商務區建設,目前已為中新嘉善現代產業園、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等多個重點項目提供金融服務;提供四類服務,即落實結算同城化、操作同城化、公共服務一體化、城市圈經營同城化等便利承諾,通過探索跨行、跨區域開戶結算等服務,致力於構建「長三角金融服務包郵區」;打造五項金融,即打造科創金融、綠色金融、供應鏈金融、普惠金融、民生金融等特色服務,目前已先後推出長三角「線上快貸」「科創專新貸」等創新產品。

微信圖片_20230421182815.jpg

    用「綠色基因」激活綠色發展

    近年來,上海銀行注重綠色理念培育,推出「綠樹城銀」品牌及中國銀行業內首部「雙碳」白皮書,通過外塑與內修相結合,持續激活「綠色基因」,打造符合精品銀行形象的綠色金融特色。

    為加快綠色低碳運營,上海銀行圍繞網點建設、運營、服務全過程,建立了可量化、全要素的綠色網點建設標準共96條,開展「綠色金融+綠色網點」建設試點,並將泰州分行作為首家綠色機構予以打造。

    圍繞「智慧、人文、簡約、自然、共享」五大要素,上海銀行泰州分行在設計建設方面,採用綠色設計理念,採用光伏路燈立牌和燈光、空調分區控制;在綠色採購方面,使用一級能效標準設備設施和綠色節能環保建材家具;在綠色運營方面,試點智慧工號牌,支持三項合規監測和四項預警功能;在環境友好方面,採用無障礙設施、綠藻景觀牆和自然採光通風,打造宜人宜商的綠色網點。

    與此同時,上海銀行聚焦節能降碳,加大產品創新。建立「綠色金融+」產品服務體系,形成了「綠惠萬企」、「綠聯商投」、「綠融全球」、「綠享生活」四大產品類別,圍繞節能降碳,持續落地多項「首單」創新業務:發行全國首單綠色新能源汽車租賃資產ABN、發行長三角地區首單風電綠色債券、發行上海地區首單交通運輸類「綠色+防疫」雙用途債券、發放全行首單掛鈎ESG指數的跨境綠色銀團貸款。針對成長型綠色低碳企業,主動優化產品結構、審批流程,形成合同能源管理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綠色供應鏈等適用於企業生命周期特徵的產品服務方案。

    後續,上海銀行將以首家綠色機構泰州分行開業為契機,持續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立足「雙碳」目標,不斷豐富「綠色金融+」產品服務體系,進一步豐富「綠樹城銀」品牌,加大對綠色製造、節能環保、清潔能源、新能源、新時代船舶等綠色產業的支持,以更好支持城市低碳發展,促進環境健康。

[责任编辑:高心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