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心聲】內地會步入通縮嗎?-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商界心聲】內地會步入通縮嗎?

2023-05-05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內地3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增長10.6%,遠高於預期的7.4%,雖然數字基期為多個內地大城市實施封控的2022年3月,但這仍是2021年6月以來的最高增長。然而,與消費數字的亮眼表現形成對比的,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僅上漲了0.7%,環比下跌0.3%。尤其在廣義貨幣M2連續雙位數高速增長的寬鬆環境下,讓各界紛紛對中國是否步入通縮發出了質疑。

    長期通縮壓力不存在

    嚴格意義上的通貨緊縮,是CPI值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在過去內地曾經歷過三次明顯的物價下跌、經濟放緩的通縮期,分別是上世紀90年代末的亞洲金融危機、本世紀初的互聯網泡沫破滅及次貸危機之後,皆受外部因素影響。目前內地遠未達到通縮狀態。

    然而,這個話題在內地及國際上,依然引起了巨大的關注。國際上的主要經濟體中,大部分都將2%至3%定為健康、溫和通脹的範圍,當歐美國家歷經一年多的貨幣緊縮政策之後,仍然普遍保持着5%以上的通脹率,甚至連長期通縮的日本2月CPI同比增長都有3.3%,內地的CPI數據的確顯得反常。鑑於鄰國日本由於通縮而陷入「失落的三十年」,料想不會有人想看到作為最有希望引領2023年經濟的中國重蹈日本之覆轍。

    筆者認為,鑑於典型的通縮除了物價下跌之外,更會伴隨着貨幣信貸供應下降及經濟衰退的跡象,而內地並不存在長期的通縮壓力。

    政策手段可刺激信貸

    一方面,中國內地的貨幣寬鬆政策與西方不同。西方國家採用直接向居民發放現金,並通過發債擴大央行資產負債表的量化寬鬆模式;而中國寬鬆政策是結構性、有針對性的流動性擴張,需要依靠銀行向實體經濟借貸,因此並不會如前者一般「立竿見影」地抬高物價。換言之,當今中央仍然有豐富的財政調控手段來刺激溫和通脹。

    事實上,目前內地信貸貨幣供應量持續回升。根據央行最新公布的數據,3月新增貸款達3.9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多增7600億元人民幣及增長18.8%,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5.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7%,新增社融規模已連續三個月大幅高於市場預期。

    經濟復蘇方興未艾

    另一方面,旅遊消費的復蘇方興未艾。以五一勞動節五日小長假為例,熱門旅遊目的地的車票被搶購一空,從照片和影片中都可見遊客人山人海,多地酒店價格更出現了漲幅超過500%的現象。最新公布的2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已回升至94.7,為去年4月以來的最高值,可見內需的反彈正在穩步進行中。隨着經濟重啟,消費價格將進一步上升。

    而在物價方面,雖然目前由於對美國下半年陷入衰退的擔憂,原油價格急挫並退回到3月底以來的低位,但由於美國過快釋放原油庫存,遲早需要補回戰略能源儲備,加之石油輸出國組織和盟友(OPEC+)於4月初宣布今年內維持減產,中期來看油價仍有上漲的壓力。而由能源價格波動帶動的物價上漲預料亦會在屆時浮現。

    根據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最新的報告,預計中國內地下半年CPI或回升至2.5%或以上,預計全年可達2%的溫和通脹目標。

    頂圖:5月2日,中外遊客在天津古文化街遊玩。中新社

[责任编辑:高心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