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助力科技!一季度廣東高新企業貸款餘額增速25%-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金融助力科技!一季度廣東高新企業貸款餘額增速25%

2023-05-15
来源:南方日報

 「憑藉技術也能貸款了?」面對建設銀行珠海分行提供的「科技融資」方案,正為資金髮愁的珠海市智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驚訝道。很快他便相信這是真的——憑藉近110項專利技術、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稱號等體現「含科量」的資料,一周左右,1000萬元「智造」精新貸到賬。

 在廣東,這是金融「活水」加速流入科技創新領域的一個縮影。人民銀行廣州分行數據顯示,今年科技創新領域貸款快速增長,一季度末,廣東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餘額2942億元,高新技術企業貸款餘額2萬億元,同比均增長25%,比各項貸款增速快13.4個百分點。

 今年以來,廣東設立為科技創新提供融資1萬億元以上的工作目標,並通過實施「金融+科創」工程,促進金融、科技、產業高質量循環。記者注意到,各大金融機構正合力推動企業科技創新的星星之火,形成金融服務科創強省建設的燎原之勢。金融「活水」加速流入,助力廣東科技和產業創新優勢在新的高度立起來強起來。

 燎原之勢

 金融機構「加碼」助力科創強省建設

 1平方厘米的晶圓上布滿上百億電晶體,一枚小小的晶片就是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內核。在廣州,粵芯半導體投資162.5億元的三期項目建設如火如荼。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首家且唯一量產12英寸晶圓的製造企業,其不久前剛獲得金融「活水」提供的「加速度」。

 據了解,日前,6家全國性金融機構及其子公司與粵芯半導體、TCL華星光電、廣州巨灣、瑞豐生物等10家廣東企業及單位簽署具體項目合作協議,共支持廣東科創強省建設意向融資金額2932億元。

 不僅僅是粵芯半導體,今年以來,廣州增芯科技的12英寸先進智能傳感器及特色工藝晶圓製造量產線項目、廣東芯聚能半導體的「第三代半導體模塊研發和生產基地項目」、廣州南砂晶圓半導體的「碳化矽單晶材料與晶片生產項目」等多個集成電路行業項目都獲得金融「活水」的灌溉,成為金融機構合力推動廣東「強芯」工程的生動實踐。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廣東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在高質量發展的衝鋒號聲中,廣東科創企業的金融土壤越發肥沃。《2023年廣東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出實施「金融+科創」工程促進金融、科技、產業高質量循環,並設定了力爭2023年為科技創新提供融資1萬億元以上的目標。記者觀察到,全國性金融機構紛紛響應,形成金融服務廣東科創強省建設的燎原之勢。

 「中國工商銀行把廣東作為金融服務的戰略要地,聚焦科技自立自強,全力支持科技創新強省建設。」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陳四清說,將緊跟廣東創新鏈產業鏈布局,升級該行科創金融服務體系,助力廣東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中國銀行董事長葛海蛟說,金融作為社會經濟資源配置的關鍵樞紐,在支持廣東建設製造強省、科創強省中大有可為。將加大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投入,助力補齊上下游產業鏈短板、構建競爭優勢突出的科技產業體系。

 不僅「真金白銀」支持,還出謀劃策「支招」。興業銀行董事長呂家進建議廣東把金融科技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作為一個重點。「廣東金融生態好、科技實力強,如能牽頭推動各家銀行一起確定一些重大金融科技創新領域,將為廣東建設科創強省打造一個新的增長點。」

 破而後立

 將科技創新「軟實力」變融資「硬通貨」

 數據顯示,2022年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6.9萬家,位居全國首位,區域創新能力連續6年全國第一。廣東要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強省,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如何將企業的「軟實力」變為融資的「硬通貨」,是金融賦能科創需要率先突破的方向。

 「天上有北斗系統,地下要有『北斗芯』。」泰斗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勇坦言,作為一家從事北斗衛星導航晶片設計、研發及應用的高新科技企業,儘管擁有400多項發明專利,此前也難以用技術融資。

 直到2022年下半年,該公司獲得中信銀行為其提供的2000萬元知識產權融資額度,才打開了將「知產」變資產的新大門。而這背後,是中信銀行新上線的「投貸聯動積分卡審批模式」打破授信重抵質押、重財務指標的傳統,引入投行思維,以行業賽道、團隊背景、股權融資等角度綜合評估企業成長潛力,進而滿足其融資需求。

 科創型企業輕資產、高成長卻也高風險,諸多銀行瞄準這一導致融資難的痛點發力,各類服務科技創新的新方法、新模式湧現。

 「2022年末,我行科創企業貸款增幅57%,一個重要舉措是採用『技術流』輔助授信評價體系。」呂家進透露,興業銀行「技術流」從知識產權、發明專利、科研團隊、創新成果等15個維度考察科創企業。宏景科技、佛山隆深機械人、廣東東島新能源等新賽道的廣東科創企業獲得了該項貸款近150億元,實現將技術「軟實力」轉化為「真金白銀」。

 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則在「技術流」基礎上,開發了「技術流、資金流、物流、信息流」「四流合一」大數據分析平台,根據企業的「數據足跡」分析信用條件,提供精準資金支持。過去一年,僅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累計惠及科技企業1100家,登記金額超336億元。

 科創企業發展往往存在集群效應,產業鏈穩健成為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將科創型企業連珠成線、鏈上發力,已成為迭代的新打法。

 如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為「雙十」戰略性產業集群提供產業鏈一站式服務,聚焦行業龍頭企業、產業鏈核心企業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制定融資方案,正是這種方式,讓汽車高端製造裝備供應商廣州明珞裝備帶動產業鏈上10家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也得到滿足。同樣的思路,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也為國內稀散金屬行業規模最大、產業鏈最齊全的大型新材料科技製造企業——廣東先導稀材股份有限公司的產業鏈供應商發放超1.2億元的供應鏈融資貸款,將科創型企業的金融痛點一併解決。

 不只銀行機構,將「知產」變「資產」,交易所、保險機構也紛紛助力。

 「深交所擴大廣東企業科技創新債發行規模,還形成了知識產權證券化的『廣州模式』『深圳模式』,打通知識產權『融資、交易、運營』鏈條,服務逾千家廣東科技企業。」深交所副總經理李鳴鐘說。保險業則通過完善科技保險、專利保險產品體系,深入推進首台(套)裝備、首批次新材料、知識產權等科技保險試點,賦能廣東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暢通循環

 金融助力打造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4月末,正打造「芯晨大海」世界級產業集群的南沙,新添幾股強勁動能。海通證券將戰略性營業網點落子南沙,同日,一隻目標規模為10億元的廣州海通科創基金落地,擬投向當地智能與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領域;次日,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與南沙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為區內各類經濟實體、重點項目、重點產業鏈供應鏈等提供2000億元的授信支持,服務重點是科創強省建設。

 放眼南粵大地,像南沙一樣以科技創新為主要動能的產業集群高地建設方興未艾,為金融機構推動「金融、產業、科技」良性循環提供了廣闊舞台。

 「海通證券以『基金+基地』模式落地南沙,探索『產、學、研、投、用』一體化,為先進產業集群帶來金融活水。」海通證券董事長周杰說,海通證券將發揮綜合金融服務優勢,在廣東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在「金融、科技、產業」這個循環體系中,金融為基、科技為器、產業為本。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能夠助力廣東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以強基、固本、利器為出發點,2月18日,1500億元廣州產業投資母基金和500億元廣州創新投資母基金在廣州成立,其中,廣州創新投資母基金將發揮「以投促創」功能,推動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創新,致力於打造一片超2000億元的創投「基金叢林」。

 基金成立現場,生物醫藥高新技術企業代表——廣州威溶特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顏光美收穫了意外之喜,兩家機構當場表達了投資意願。這讓他對企業所處的合成生物產業充滿信心,對下一步推進技術研發更有底氣。

 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暢通「金融、科技、產業」循環,金融機構紛紛精準發力。

 以交通銀行為例,其圍繞廣東科技創新強省建設,深化與國家級和省級實驗室、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合作,加大對解決「卡脖子」問題、基礎研究、科技成果轉化以及「專精特新」企業的支持;浦發銀行廣州分行結合科創企業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和上市等全生命周期,為各類「專精特新」企業提供500萬—3000萬元的「專精特新信用貸」;針對多項基金投資的企業推出「科技投聯貸」,推動科技成果對接轉化。

 以註冊制為牽引的資本市場改革向縱深推進,使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功能大幅提升。以2022年為例,廣東新增78家上市公司全部屬於高新技術類企業,其中屬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有72家,佔比達92.3%。這批科技創新型粵企乘着改革「東風」敲開資本市場大門。

 多家券商機構負責人認為,註冊制走向「全市場」,必將成為「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有力推手,將助力廣東企業搶抓全面註冊制的契機,引入資本「活水」,在支持廣東創新關鍵核心技術、促進科技與資本深度融合、引領創新驅動轉型等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數讀

 ●4月26日,廣東省政府與全國性金融機構簽署金融助推廣東高質量發展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各金融機構及其在粵分支機構支持廣東科創強省建設意向融資金額2932億元

 ●人民銀行廣州分行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末,廣東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餘額2942億元,高新技術企業貸款餘額2萬億元,同比均增長25%,比各項貸款增速快13.4個百分點

 ●2022年,廣東新增78家上市公司全部屬於高新技術類企業,其中屬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有72家,佔比達92.3%

 (南方日報記者 張艷 陳穎 唐柳雯 黎華聯 周美霖 唐子湉 實習生 姚欣迪)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