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科學論壇舉辦多場分論壇 聚焦海洋科學等主題-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大灣區科學論壇舉辦多場分論壇 聚焦海洋科學等主題

2023-05-23
来源:南方日報

    5月22日,2023大灣區科學論壇舉辦了多場分論壇,主題涵蓋人工智能、海洋科學、納米科學以及「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其中,「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分論壇為本屆大灣區科學論壇首次設立,與會科學家探討了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關鍵性問題。大家認為,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粵港澳大灣區可以在諸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在海洋科學分論壇上,聚焦海洋物種保護,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建議,粵港澳大灣區應當加快海洋國家公園規劃與建設的步伐。

    海洋開發應建立優先保護地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不少生態保護領域科學家也來到大灣區科學論壇現場,分享研究成果與發展建議。

    在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健康項目全球總裁克里斯蒂安·沃爾澤(Christian Walzer)看來,野生動物保護最大的挑戰是平衡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關係。

    他以土地使用為例說,人類砍伐森林,將更多土地用於農業、礦業、工業發展。但森林的減少會影響生物多樣性,對野生動物的生存構成挑戰。此外,森林的減少也可能影響當地氣候,影響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存。

    沃爾澤說,許多傳染病都起源於野生動物。本來野生動物與人類並無交集,但人類侵佔野生動物棲息地,或者進行野生動物買賣時,就創造了人類與野生動物新的接觸區域。在這些接觸區域裏,病毒就有可能進化,從動物傳染到人。「保護環境,保護野生動物,也是保護人類的健康。」他呼籲。

    聚焦海洋物種保護,海洋科學分論壇設置了深海生態保護專題,江西農業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等生態學者為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建言獻策。

    針對大灣區海洋物種的保護,魏輔文建議加強海洋國家公園的規劃與建設。他介紹,目前多個省份正規劃建設海洋國家公園,如遼河口國家公園、黃河口國家公園以及長島國家公園。作為對標,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珠江口海洋國家公園或南澎列島海洋國家公園,也需加快規劃與建設的步伐。

    在從事多年陸地生物保護的研究之後,魏輔文將目光轉到海洋。「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其實大有可為。」除了理論研究之外,魏輔文也在關注鯨豚類、海龜、珊瑚、海洋魚類、候鳥遷徙的保護,在他看來,這些都意義非凡。

    魏輔文和團隊從多個維度揭示了全球海洋動物多樣性分布格局,他們發現,通過建立22%的海洋優先保護地,可實現95%以上的海洋動物物種、遺傳和系統發育多樣性的有效保護。「保護與開發應該並重,到底需要保護多少比例的海洋面積才能讓生態與經濟保持平衡,需要從多維度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角度進行評估,得出科學結論。」他說。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大灣區大有可為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十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響應參與。「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分論壇上,科學家圍繞大灣區與「一帶一路」建設各抒己見。

    「科技創新是『一帶一路』創新之路建設的核心內容和重要驅動力,也是各國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的關鍵。」大灣區科學論壇主席、「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表示,在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世界科技創新面臨的挑戰,對於構建「一帶一路」創新之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看來,對「一帶一路」沿線的一些發展中國家而言,「數字鴻溝」是一個重大挑戰。「由於數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這些國家在技術層面無法跟上潮流,導致它們與發達國家間的差距變得更大。」

    對此,郭華東認為,中國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發起國,和沿線發展中國家共同應對挑戰,粵港澳大灣區在其中大有可為。首先,憑藉獨特的區位優勢,大灣區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大灣區在科學技術方面具有領先的優勢,能夠用數碼技術等成果彌補沿線發展中國家存在的「數字鴻溝」。

    從海洋領域出發,廈門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焦念志認為,中國作為一個海洋大國,應立足國情,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軟硬件的支撐。

    焦念志說,大灣區在自然資源方面優勢突出,應當一馬當先,在海洋環境保護領域探索建立示範基地或示範區,形成標準與規範,發揮影響力和引領作用,對全球治理作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崔鵬則提出了「韌性」這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點,他指出,提升災害應對能力是增強發展「韌性」的重要內容。

    「防災減災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需要科學的認知、先進的工程技術、風險管理的舉措、相應的產品等一系列要素。」崔鵬說,大灣區作為中國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引擎,有完善的產業鏈和頂尖的研究機構,有能力在未來持續發揮優勢,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有韌性的災害應對體系。

    人工智能發展需科研產業「雙輪驅動」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人工智能有什麼優勢?人工智能分論壇上,專家們普遍認為,人才是最核心的優勢之一。

    「無論是從人口結構年輕化還是從受教育人群比例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才活力應該都是全國最好的。」香港大學副校長宮鵬說,「年輕人的創造力,加上多年來大灣區的積累,為我們下一步發展創造了無限可能。」

    除了本身的人才基礎外,宮鵬認為,在全球範圍內,憑藉創新的發展氛圍、政府對人才的扶持力度等,粵港澳大灣區就像一個「磁鐵」,吸引着高質量人才前來發展。

    「以香港大學為例,由於大灣區經濟的發展以及創業環境活力的提升,我們在匯聚人才方面也更具吸引力。」宮鵬說,這也得益於政府部門對香港大學發展的支持,「我們給予年輕人蓬勃發展的空間,促使學科建設更加完善,助力科學和產業化的發展。」

    在鵬城實驗室雲腦使能研究所所長張偉看來,發展人工智能,傳統產業的健全也是大灣區的優勢之一。「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有軟硬件一體的基本支撐,而大灣區具有這樣的產業配套能力。」他說。

    此外,張偉表示,未來大灣區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科研和產業「雙輪驅動」,「光有科研不夠。如果沒有一個巨大的應用需求去牽引,科技也很難從後台走向前台」。

    無疑,經濟發展勢頭強勁的粵港澳大灣區,擁有豐富的科創技術應用需求。

    「人工智能技術在我們醫院裏早已有所應用。」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副院長卓業鴻表示,「眼底一拍照,眼病早知道。通過人工智能機器,我們可以自動為眼科病人生成初級診斷,在此基礎上再給專科醫生判斷,提升診療效率。」

    地處廣州的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擁有我國第一個獲批准建設的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卓業鴻介紹,人工智能發展並應用於醫療領域,將能夠有效為健康人群進行疾病早期篩查、風險預警,從而提前預防、精準干預,助力健康中國。

    張偉表示,在粵港澳大灣區,無論是人才、傳統的產業基礎,還是政府的推動力、市場的需求,都為發展人工智能營造了良好土壤,打造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模式,「我們要以創新的精神,保持足夠的韌性,逐漸塑造大灣區人工智能產業優勢」。

[责任编辑:高心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