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如何在全球刷出更大「存在感」?專家齊聚建言獻策-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港深合作 > 港深合作

深圳如何在全球刷出更大「存在感」?專家齊聚建言獻策

2023-06-01
来源:深圳特區報

 如何以開放促改革,讓深圳在全球版圖中刷出更大的存在感?5月30日,深圳經濟特區研究會舉行專題研討會,就全面深化改革、助力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言獻策。

 從「全球側」「企業側」「群眾側」出發構建開放型體制

 「深圳迫切需要統籌規劃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的戰略策略。」深圳市社科院國際化城市研究所所長袁義才通過對新時代深圳所面對的國際國內新形勢研判和深圳城市競爭力影響力現狀進行分析後認為,在新的形勢下,無論是國際環境變化、國內城市競爭的影響,深圳要打造全球標桿城市、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都需要系統謀劃、長期規劃,且要實現行動和舉措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綜合開發研究院自貿創新中心主任余宗良提出,在深圳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的總體思路上,要強化體制構建的集成性和精準性,跳出深圳看深圳,從「全球側」「企業側」「群眾側」,從事物發展的全過程、產業發展的全鏈條、企業發展的全生命周期,集成性、系統性構建開放型體制,避免碎片化。

 袁義才還提出,要提升城市發展能級。「深圳不能滿足於做個青春城市,需要促使城市更加厚重,有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經濟、科技、文化積澱。」他建議,深圳要做好紮實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打造區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建設生態宜居城市、促進建設國際交流中心城市等多篇文章,完成相關領域的積澱,從而服務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目標的達成。

 在「更寬更大更深」上構建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深圳如何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余宗良看來,要有「三更」。首先是突出更寬領域。要連結全球的商品、服務及生產要素(資本、技術、人才、數據等)開放體制,促進全球貨物流、商務流、資金流、技術流、人才流、信息流集聚配置。其次是突出更大範圍,依托大交通優化開放平台和布局,率先打造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點。再次是突出更深層次,在全球應用場景下,深入推進制度型開放,如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市場強化制度溝通,依托雙向投資、龍頭企業和優勢產業,推動標準的對外輸出;探索參與發達經濟體市場競爭,提升制度話語能力,謀劃富有吸引力的全球合作議題,與高手「過招」。

 用更多「腦洞大開」的創新加強區域合作

 加強區域合作,是深圳更高水平開放的重要一環,這是與會專家的共識。

 深圳大學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陳文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合作關鍵在人才要素、資金要素、信息要素、貿易物資要素的流動。如貿易物資要素流動,他建議實現灣區內所有貨物 (包括從香港、澳門入境的商品)零關稅制度,灣區內居民購買的港澳入境商品免徵進口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最終實現灣區內貨物貿易零關稅制度,消除灣區內部城市之間阻礙自由貿易的關稅壁壘,促進貨物貿易自由化,提升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

 在專家們看來,更高水平開放,離不開和香港更「親密」的關係。余宗良認為,深圳要以港澳為媒介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深化與港澳規則銜接與機制協同,充分用好港澳「超級聯繫人」作用;突出與港澳科創人才規則銜接,高水平打造科技創新走廊;深化與港澳金融規則銜接,加快建設成為全球金融中心城市。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房地產研究所所長鄧志旺認為,當前,深圳都市圈三個城市的合作還有更大空間,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要有更多「腦洞大開」「讓人大吃一驚」的創新,激發相關城市積極性,在區域合作、臨近城市協調發展上,走出一條新路。(深圳特區報記者 周元春)

 頂圖圖說:前海全景。深圳特區報記者 何龍 攝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