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產業迭代升級 如何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港深合作 > 港深合作

中國電影產業迭代升級 如何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

2023-06-09
来源:中國青年報

 「今年以來,電影行業銳意進取、抓住市場復蘇有利時機,在春節檔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前5個月的票房達到221億元,同比增長45%,為電影業全面復蘇打下了良好基礎。」6月8日,中宣部電影局常務副局長毛羽在深圳舉辦的2023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電影業高質量發展分論壇」上說。

 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中國電影市場票房從2014年至2019年呈逐年穩步提升態勢,2018年票房突破600億元,2019年達到641億元。2021年至2022年平均票房385億元,已恢復至2019年的60%。

 與此同時,國產片佔比穩步提高。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9年國產片佔比約60%,近3年已提升至84%。過去10年,是中國電影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的10年。截至目前,我國銀幕數量已超8萬塊,穩居世界第一。

 「當下,中國電影在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的過程中,進入了一個試圖創造新的世界電影格局的階段。」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說,這既證明中國電影在融入世界的過程中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也說明中國電影試圖發揮更大的全球文化影響作用。

 內容創新攜手科技創新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黨委委員、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王蓓介紹,近兩年,中影一直在儲備與質量上下功夫,目前創作開發中的項目有60餘個,其中原創項目40餘個。已上映作品中,《穿過寒冬擁抱你》《人生大事》等影片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使溫暖現實主義電影成為市場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流浪地球2》中,對「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宏大理念的生動表達,給了中國電影人一個啟示:電影人的真摯與付出,是換得觀眾認可的唯一途徑。而這個意願的實現則建立在對文化內涵、民族精神的深入挖掘與深入研究以及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有機融合的基礎上。

 除了內容創新,科技創新也成為電影產業升級的現實需要。王蓓介紹:「我們正在推進全國影院的安裝升級,到今年年底預計將達到近300家CINITY影廳的市場規模。CINITY攝影機和拍攝工藝研發已基本完成,為推出更多高格式電影提供了有利條件。」

 北京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導演郭帆的團隊一直密切關注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應用,並在《流浪地球2》的創作中開始規模化應用。比如,吳京、劉德華、李雪健的面容年輕化處理,沙溢、寧理的面容老齡化處理,李雪健的聲音修復,以及通過全數字手段「復刻」的吳孟達。

 「在《流浪地球3》籌備之前,團隊將用一年的時間針對目前已有的24種人工智能應用,分別在大語言模型、圖形圖像處理、動畫、模型建構、實時渲染五大類別上進行技術考察、儲備和積累,希望能夠應用到《流浪地球3》的創作實踐中。」郭帆說。

 在「電影+互聯網」融合中,互聯網正在進入電影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對購票、宣發及放映都產生深遠影響。阿里影業總裁李捷說:「從傳統的線下購票,到以票價優惠為競爭力、以選座體驗為創新賣點、以觀影決策為核心的數字化購票消費時代,在互聯網思維的創新下,中國電影用戶的購票體驗實現了持續的進化迭代。」

 讓電影真正「抵達」觀眾

 「在過去一年上映的國產電影中,能否說出10部電影的名字?」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陳道明作了題為《出發前的再思考》的主旨發言。在發言之初,他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我時常在朋友間做這樣的小調研。很遺憾,大部分人都說不上來。這就回答了一個一直以來我們最為關心的問題——電影與觀眾的問題。」陳道明說,中國有14億觀眾,就觀影基數而言,現在每年生產的電影數量並不算多。他認為,必須處理好電影數量與質量的關係——數量是基礎,質量是保證。

 「電影創作一定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任何電影都可以拍得很好看,主旋律電影是其中的重要體現。近年來一些電影的成功正說明了觀眾的選擇。從電影層面來看,老百姓就是主旋律,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主旋律。」陳道明說。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博納影業集團總裁於冬算過一筆賬: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達到640億元,折合約98億美元,而那一年的北美市場是110億美元,已經十分接近。「2020年至2022年,中國電影行業應該創造超過1900億元的票房,但受疫情影響,3年票房僅900多億元,行業蒸發了1000億元,同時失去了近30億觀影人次。」於冬說。

 如何把失去的1000億元票房和30億觀影人次拿回來?於冬認為,一方面,延續新主流電影的創作成果。目前,《血戰上甘嶺》《智取威虎山前傳》《汶川大地震》等主旋律題材影片正在籌備。另一方面,強化「周末檔」。除了春節、國慶節、勞動節假期之外,一年中還有40多個周末,「周末檔」就是中腰部電影所在的市場。

 在王蓓看來,要帶動市場、擴大有效消費,僅從創作端出發、加強供給是不夠的,還要以創新模式提高發行放映端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一是貼近觀眾消費習慣,探索預約放映、影院直播等創新模式,提供菜單式、定製化的放映服務;二是推動供需匹配、循環暢通,培育細分市場,比如針對科幻、動漫、懸疑等不同題材的興趣群體,組織分線發行與個性化放映;三是深入挖掘『銀髮族』『Z世代』等人群呼聲高、關注度高的題材,結合節氣習俗、場景消費、節展活動做好主題宣發,讓『周末觀影』恢復活力。」王蓓說。

 為全球觀眾帶來價值共享的電影文化「通用體系」

 「高品質是一部電影的生命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這12個字從3個維度上闡釋了何為高品質。」郭帆說。8年前,其團隊在創作《流浪地球》時,提出並制定了拍攝「高信息密度」電影的目標。

 郭帆解釋說,「高信息密度」電影具備3個特性:奇觀性、互動性、思想性。「類型電影不再是如爆米花一般的快銷品,而是演變成一個持久的文化現象。電影以更加深入地探討人類命運、文明選擇、技術關係等宏大主題為目標,從價值觀層面給予更多引導,從哲學層面給予更多註解。」郭帆說。

 《流浪地球2》已在全球38個國家和地區先後上映,並於近日「走進」維也納聯合國總部,在外空委第66屆會議上進行了特別放映。

 尹鴻說,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電影創作自覺地改變了對中國和中國歷史的敘述態度和符號體系,「妖魔化」中國的刻板印象得到明顯改變。功夫、熊貓、花木蘭、茉莉花等中國傳統符號,以及現代中國城市、鄉村和社會的美好形象,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世界各國的電影影像中。

 尹鴻認為,應建構既能滿足中國觀眾精神需求又能為全球觀眾帶來價值共享的電影文化「通用體系」。近年來,隨着影視、動漫、遊戲在互聯網的傳播,新的文化審美正在世界各國的年輕群體中擴散。許多國家的青年觀眾對進行過創新性轉化的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應充分利用這些元素,打造電影IP,形成滿足不同需求的電影產品」。

 不久前,2023海浪電影周在河北秦皇島阿那亞舉辦,「中影青年電影人計劃」首期投資同時啟動,計劃將以10億元的資金規模,在3年內投資30至50部青年電影人作品。「在我們為當前的困難與挑戰苦惱的時候,新生力量正期待着破土而出。百年前誕生的電影歷經多次變革,當前的危機或許只是『成長期』的煩惱,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健康成長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與使命。」王蓓說。

 頂圖: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電影業高質量發展」分論壇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5號會議室舉行。深圳報業集團記者 鄭佳文 攝

[责任编辑: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