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悟佛性-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棲霞悟佛性

2023-06-11
来源:香港商報網

    何進

    棲霞山,距南京巿22公里,又名攝山。清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曾至此遊歷。春雨掠過,古柏蒼翠,黛嵐䓤郁,仙氣撲鼻。民間有「春牛首,秋棲霞」之說,為金陵第一秀山。

    坐落在主峰鳳翔峰之西麓棲霞寺,稱「棲霞精舍」,建於南齊永明之年(483年)。雨剛過,參禪者稀,佛陀於靜虛間,引人入境。廟前,澄明謐淨,欄有楷體詮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此六為,既為人,更為己。人非神,亦非草木,七情六慾有之。佛性是因,成佛為果,引出佛性,必賴以禪定智慧修行之力。

    隆相方丈神雋,目光如炬,笑容可掬,於藏經樓接見來者。佛陀珠子,不停滑動,如覺悟之世界,無常轉動。品茗間,方知隆相幾代至親,均入寺成佛,眾驀然起敬。吾曰:大境界,生於斯,賜福眾生,乃天地之靈者也!棲霞寺乃寺中之首。1919年,宗仰法師應寺僧之請,住持棲霞,克力振興,並得孫文資助。圓寂後,若舜重塑佛身,顯露生機。星雲大師於棲霞寺,曾度歲月七載。1939年,年僅12歲星雲大師便在此剃度。出家時,師父志開上人替其取「今覺」之名。其後,「今覺」偶在《王雲五大辭典》觀了「星雲圖」,他喜寬廣、浩大、無邊境界,於是法號改為「星雲」。星雲不負師教,為弘揚佛法,奔波於世界各地。2023年2月5日,隨着一聲鐘響,96歲的星雲大師圓寂了。他一直秉持着「人間佛法」四大信條,即「給人信心、給人喜歡、給人方便、給人希望」。他的一生是禪定的一生,與佛有緣,與佛結緣,把佛法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幫助更多真實的人,讓生命充滿溫暖。85歲時就立下遺囑:「問我一生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

    別隆相。 忽然, 天空流雲過密,陰晴不定,似有驟雨。行至舍利塔下,上刻浮雕,形態傳神。塔基上刻有釋迦牟尼,出家修道故事,依次為托胎、誕生、出遊、苦行、坐禪、說法、降魔、涅槃。有一友,濃眉大眼,性憨厚,佛相也。其百感交集,悲從中來,大聲誦曰:「眾生都不願吃苦,但卻恰恰尋苦吃,願得利樂於愚癡,毀壞利樂如仇敵」。並釋道,消苦患,創快樂之心,人人皆有之,國王至乞丐,人至動物,生至死,追求目標均難離此旨。再諮,方知此為寂天《菩薩行論》中所言也。

    千佛岩被雨影遮蔽,遠仰之。傳說,棲霞寺始創者,僧紹曾夢西岩碧上有如來佛光,立志於此造佛像。身故,其子與僧智度禪師,在西壁上鑿佛龕,鐫刻三尊佛像,合稱「西方三聖」,亦稱「三聖殿」。一和尚告眾者,東飛天石雕像,在102號佛龕中,洞頂兩組飛天,橙色,線條晰辨,中間佛像頭頂,火焰隱約可見,此乃中國發現最東部之「敦煌遺蹟」。

    六祖大師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意為,若離人間尋佛法,猶求兔子之角也。心外求法,必不能之。有曰:某寺廟,因奪方丈之位,有起殺心者;慾念輕生,有淫良婦者;因金錢所惑,有貪樁者。種種行為,皆為人性。若制欲無法,染指萬物萬象,必不能成佛。佛教,乃史上唯一求實證之宗教,視善與慈,以促康德,不可以仇止仇。所以《菩提地持經》曰:「菩提求法,當於何求?當於一切五明處求」。五明處即:內明、因明、醫方明、聲明和工巧明。

    道教,為吾宗教之源。然,至今卻信奉者稀,缺廣之淵,乃神跡過於秘且密。而佛教慈悲為懷,所術、所教、所為、所指、所揭、所悟、所禪,皆合人性。故此,異國之教,於漢明帝開官門迎請,數百年間,天竺西域、中原傳經。至唐玄獎法師,遍參天竺數十國取經,漸入漢地,從教理釋證,悟至民間,廣之弘傳,於今,吾䄃䄃大國,居世界佛教中心地位。人之眾,老幼婦嬬皆有。反觀,佛祖之地印度,所涉亦不及吾眾,不及吾誠,不及吾布施得力。信仰佛教者,修行的真正意義,在於放下自我,心懷慈悲,心地清淨,心禪萬物,心無掛礙,心棄貪慾,心底無私。天地之靈氣,乃佛心所蘊之精氣神也。

    棲霞寺歷一千五百餘年,風雨飄搖,抗戰時曾成難民之所,廣事收容難民二萬多人。因廣播佛法,超度眾生,聲名赫然,成江南佛教三論宗發祥地。茗山法師有楹副為證:「千佛名藍朗公說法宗三論,六朝勝跡仰祖印心屬二伽」。大乘佛教經典,認為一切眾生,皆為佛性,即眾生有覺悟成佛之可能性,於是乎,余悟道:你亦佛,我亦佛,眾者皆可成佛。佛是一符號,是一草芥,是一天地,是一世界。慈悲乃佛旨,禪者善也。出家即出世,一切放下了,是為佛。

    頂圖:南京棲霞山風景區的紅葉。新華社資料圖

[责任编辑:高心云]